真心愛人便是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廿字真言的組成雖是空前,本質並非獨創,而是融合五教精神的舊瓶新裝。開頭的「忠恕」兩字,但凡對《論語》稍有涉獵,大抵不難嗅出其中的儒家意味。不僅忠恕如此,自「忠」以迄「信」字,乃至廿字其餘的幾個字,幾乎都貼著大大的儒家標記。

攝影師:the name is karupu: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114112/

攝影師:the name is karupu: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114112/


果不其然,《廿字真經》在鋪排廿字時,很快便點出「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忠、恕以降種種條目,不僅是儒家崇奉的美「德」,也是「仁」的闡發與示現。

儒學即仁學,大抵算是基本的文化常識。即使刻意忽略最古老的《詩》、《書》,光從時代較晚的孔子算起,也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正面意義,等同歷史悠久,身價自然不凡。可就現實來看,源既遠,流既長,必然摻和不少雜質,難保原初的清淨本色。兩千多年的雜染,遂使「仁」逐漸脫離本來面目,戴上假仁假義的假面。

究其實,惹人厭憎的是假仁;一旦弄清仁的真面目,相信不會有人對仁心生反感。歸屬學術的儒家重仁,宗教屬性極強的天帝教依然重仁,《教綱》直指天帝教的教旨就在「體天心之仁」。

敢問「仁」是什麼?

我們且把宋明理學對「仁」那一大套學究式的解釋拋開,儒學宗主孔子對「仁」有最為素樸的解答:愛人。

孔門濟濟多才,年輕一輩的樊遲顯然是悟性較差的。孔子似乎特別疼惜這個年輕人,經常帶在身邊,時不時點撥一下。有一次樊遲問老師,老師這麼看重仁,同學與當代賢哲也常就此向老師請教,但「仁」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老師在不同時間,面對不同對象,給出的答案好像都不大一樣,弟子始終無法掌握確切的答案。

面對這個秉性忠厚,可資質駑鈍的弟子,孔子給了一個極其親切,卻又極其貼切的答案:愛人。

仁就是愛人,由衷的愛人。不必訴諸高蹈的理論,就只是簡簡單單,誠誠懇懇地愛人。

生而為人,必有愛人的本能與潛質。這種本能或潛質,原是天地所賦,是人性本有。儒家稱為「明德」,佛教稱作「佛性」,天人教主在《平等真經》說是「儿中仁」。

一切生命自有天賦的「仁」,稱之為「靈根」、「善性」亦無不可,只是或隱或顯,程度不一而已。源於中原古音的閩南語把蛋黃念作「卵仁」,反映的是古人通透的智慧。從寂靜無聲的卵到小雞破殼而出,成就活活潑潑的新生命,正是「仁」的發用。不僅動物如此,植物的果實同樣有仁,從小小的果仁生發成參天的大樹。而人,憑藉天性之仁,愛人一旦成為天道的落實,人間的現實,便是眾人仰望的「大人」。

愛人只是清淨本性的發顯。

如此說法,似乎又過於高蹈。上溯孔子心儀的政治家子產的說法,「人之愛人,求利之也。」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

一旦偏離仁即愛人因而利人的本來設定,悖離人性、扼殺人性的禮教,只能視作歷史發展不可避免的流弊,絕不能以本源視之。話說回來,歷史發展只是流弊的因由之一,任何一種思想的奧義,原須極高的智慧才能盡得其中三昧;莫說後世,即便在孔子駐世的時代,錯解就已經不可避免地發生。

魯哀公算是不恥下問的,經典中不乏魯哀公頻頻討教的記錄。此公頗有自覺,經王國維引用而廣為人知的名言「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就是魯哀公的自白。

魯哀公有一次問孔子,請問帝舜戴什麼樣的帽子?他的強烈好奇只換來孔子的沈默。魯哀公很納悶,寡人虛心求教,為什麼夫子卻緘默以對?

孔子這才正色回答:君上問的不是重點,臣下正在思索如何答覆才妥當……

大舜是孔子至心仰慕的聖王,但成為聖王的關鍵與穿戴無關。孔子在魯哀公追問後展開一段論述,大抵是說舜作為天子,施政以仁德為本,以愛民為訴求的政策使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不但百姓安居樂業,連帶鳥獸也悠游自在,這才是萬民擁戴帝舜的關鍵所在。

這段敘述換成孟子的文字,實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仁心在前,仁政在後。而仁政的義涵,實即愛人的普遍實施。

魯哀公儘管勤於討教,畢竟不是孔門中人,代表性或許有限。孔教傳承的雜染,在自家師門依舊有跡可循。

《禮記.檀弓》收錄了一段故事。

有若突然想起孔子對於丟官不知如何因應。曾參回說,這我倒聽夫子說過,「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丟官之後最好家財散盡,死後屍體越快腐朽越好。

有若一聽立刻皺起眉頭,這不是君子說的話呀!曾參很堅持,這可不是道聽塗說,是我親耳聽見的。有若也堅持,君子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我就是沒法相信。

曾參在腦中搜索了好一會兒,嘿,我想起來了,當時子游也在場。

有若這才勉為其難地說:果真如此,那麼夫子一定有他的道理。

曾參找到子游,轉述了兩人的對話。子游先拋出一聲讚嘆:有若真是高明啊!夫子當時住在宋國,看到桓司馬調動民工去修築自己的石槨,百姓埋頭苦役三年都沒能完成,氣得夫子大罵:與其這樣,死了之後屍體早點爛了算了。「死欲速朽」這話是針對桓司馬說的。南宮敬叔丟官之後,只要有機會進宮就載著寶物去巴結魯君,「喪欲速貧」就是針對南宮敬叔說的。

聖人出格的評論,原有特殊語境,切莫以為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完全不管時空人條件。〈易傳〉有云:「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大道能否如願推行,不失本來,關鍵還在有無適當的傳人。

孔子最屬意的傳人顏回早夭,情緒向來節制的孔子哭得呼天搶地,大喊「天喪予,天喪予!」除了師生朝夕相處的情感面,也有大道傳承的現實面。最為理想的傳道人選顏回一死,孔子一生的學問雖然不至全數落空,可要如實薪傳,終有困難。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3。釋「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到底要怎麼一言以蔽之呢?所謂的「仁」,對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論語》的「仁」字怎麼解? 說到論語複習,第一個會談到的主題就是論語裡面所提到的「仁」。在這裡收集了一些以「子曰」為開頭的「仁」,讀完這些孔子說的話之後,也會發現到其實「仁」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到底要怎麼一言以蔽之呢?所謂的「仁」,對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呢? 《論語》的「仁」字怎麼解? 說到論語複習,第一個會談到的主題就是論語裡面所提到的「仁」。在這裡收集了一些以「子曰」為開頭的「仁」,讀完這些孔子說的話之後,也會發現到其實「仁」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