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論語漫讀(112):子之所慎—戰和疾仍然是現代人所慎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之所慎:齊,戰,疾(述而第七)。

 

孔子弟子日常所見,孔子對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特別慎重。孔子慎重對待的事當然不止這三件事,比如去拜見魯國或其它國家的國君,也一定非常小心謹慎。弟子們唯獨強調這三件事,不知道是什麼緣由。

 

齊(zhāi),同齋。就是在祭祀或上朝前,要做些準備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本人要齋戒若干天。齋戒期間的飲食起居與日常不同,以潔淨身心和集中注意力,在祭祀時意念才能上達神明。不唯華夏文化有齋戒的習俗,穆斯林教徒至今每年還過齋月。一個月的時間內白天不吃不喝,太陽落山后才能進食。

 

孔子是怎麼齋戒呢?《鄉黨篇》有記載。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鄉黨第十)。

 

明,潔淨。明衣,沐浴後穿的衣服。布,鋪開。齋戒前,孔子都要準備好潔淨的衣服,然後平整放好,待沐浴後鄭重穿上。很虔誠,很有儀式感的樣子。

 

飲食也所改變,也與平時不同。吃得清淡,不大魚大肉,不吃蔥蒜,不飲酒。還要搬遷住處,避開家人或學生,找個清淨的房間一個人住下,閉門靜思。總之,衣食住都要有所改變,遠離一切擾亂情緒的事物,讓內心安靜下來。

 

打仗自然是孔子最反感的。他肯定不會輕言開戰,對此很謹慎。孔子推崇王道,以理服人。但他這套,在春秋戰國時期行不通,沒有國君願意買他的賬。合情合理,《論語》中涉及戰爭戰事的記述就比較少。有這麼幾條。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第十三)。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子路第十三)。

 

這兩條連著的。

 

孔子先說,『由軍事上很有造詣的善人來教導百姓如何戰鬥,操練七年時間就可以派他們上戰場了』。

 

接著說道,『不指導和訓練國民如何戰鬥,卻派他們上戰場,等於是讓他們去送命』。孔子顯然反對窮兵黷武。非要打仗,那也得打有準備之仗,不能白白犧牲老百姓的性命。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第十六)

 

冉有與子路去見孔子,告訴孔子季氏準備攻打顓(zhuān)臾。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季氏架空了魯國國君,還要把顓臾收為囊中。孔子就表示反對,申明顓臾根正苗紅,怎麼能去攻打呢?並指責冉有不阻止。冉有和季路當時在季氏手下當差。這也是孔子反戰之一例。

 

但是孔子也有主戰的時候。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憲問第十四)。

 

陳成子是齊國大夫,勢力比較大。把國君齊簡公殺了,立其弟為國君。孔子必定認為這是犯上作亂,違反了當時的『普世價值』。作為鄰國,應該武力干涉。因而去請求魯哀公發兵攻打齊國。《左傳》裡有更詳細的記載,『孔子三日齋而請伐齊三,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恒軾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為了上朝獻策,孔子先沐浴齋戒三日,再去見哀公,再三請求。哀公自忖實力不夠,孔子則為哀公分析局勢,認為一半齊人會站在魯國一邊,可以打過齊國。所以,孔子既認為攻打齊國具有正當性,也有可行性,還是慎戰的。

 

至於疾病,絕大多數人都很慎重。特別是在古代,沒有好的醫療衛生條件,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嗚呼哀哉!所以,預防生病就特別重要,生了病那更得小心。孔子也不例外。《論語》中,有兩處提到孔子生病。子疾病,子路請禱(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子罕第九)。

 

三者之中,現代中國人沒有齋的習慣了,就談不上慎重不慎重。然而對戰爭則應當更慎重,從國家而言如此,對個人而言也是如此。現代戰爭比冷兵器時代的後果是可怕得多。而現在的醫療條件雖然比過去好多了,但疾病似乎比過去多了,醫療費用又很高,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醫療都是政府和個人很頭痛的問題。也不可不慎。所以現代人對患病很焦慮,養生健身,預防疾病成為現代生活的頭等大事。

 

2021年3月9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