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專案經理會聽各單位的意見,整合多方資訊,確認問題在哪。若計劃本身真有問題,那就找老闆跟他說清楚。政治的問題在於,大餅畫太大,沒人可以做到,有能力執行的都跑掉了。不然看看美國這幾年那精美的南方移民政策,是不是最後乾脆說沒這問題,就不需要面對了?
消費主義只有講到一點邊,現在要跑題一下,左派認為社會可以透過強力介入改變,邏輯上說得通,現實難以做到的理由。就結論來說可以先破梗,這概念跟右派經濟學家嘲諷左派不切實際類似,你以為可以抽資本家重稅來進行改革,但資本家會跑的,除非你有跨國追殺的能力,但要做到可以全球追殺補稅單,這是不是又要變成帝國主義?
在個人化的社會裡,風險從集體中脫離,成為個人承擔的部分,這其實很恐怖,如同把你赤手空拳的丟到叢林裡,說這就是自由。這種自由代表你進行任何事情的成本大增,跨出任何一步都無比艱辛。當社會進入這種液化地基,社群關係疏離的狀況,沒有指引下,僅有非常傑出的一小撮人,可以看穿現實的迷霧進入理想鄉。由於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遂在這個人人想要降低風險的生活裡,感到沒有任何成功可能的焦慮。
這樣說好了,個體化的個人目標人人不同,難以透過政策進行集體處理。你可以透過抗爭,要求政府給予更多資源,也就僅此而已,不可能根據你想進行什麼創業,就進行客製化的補助,甚至是專業協助,這不如政府自己去開業。
由於個人要承擔的責任風險變高,解放看似義務變少,能執行的權利也變少。當別人跟你沒有共同利益,也不需要擔憂你的喜樂苦悲,要促成團結就只能用負面的方式處理。近年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仇恨、厭惡,讓你相信仇恨某人、厭惡某事物的必要性,或是不能讓充滿仇恨的某人成功的反套路。但終歸一句話,憤怒解決不了問題。
換一條方向去看,當自由選擇是現實,群眾可能選擇更加不理性的方式來處理,這個方式稱之為:漠視。
你會困惑,為何漠視是個人化後的必然現象。因為每個人的目標都很重要,理想都很偉大,完全自定義的結果,就是其他人相對也不重要,那漠視這一切就合理,因為自己的最優先,沒有比自己幸福更重要的事情。但集體化的邏輯之一,是群體總有一個大目標,依此求同存異,互相幫忙。
用台灣的例子來說,就是國家安全問題,與跨性別廁所問題,哪一個重要?會跟你說都重要,或是這不能比較者,不是抬槓就是不想被挑戰。因為國家安全是全體每個人都要面對,跨性別廁所可不是,而有此需求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所以在這類進步議題下,你是否發現,越支持進步者,越有傾向威脅不支持他,他就要挺反對方,甚至影響國家安全也在所不惜。
所謂「沒有○○的××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