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會希望戰爭打到無法停止的人,我們稱之為死亡商人。 即把軍火賣給參戰的每一個人的那個商人,打的越慘越好,永遠不要停。 這就是當代身份認同政治,沒有想要鞏固既有成果,只接受自己獲得完全勝利的改革,最後會得到的結果。 投機政客化身為死亡商人,希望你奉獻血肉,來替他的豪宅買單。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 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 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現代人忙碌到沒有鄰里關係,某些國家的高壓工作,連同事之間的社群都很難建立。 為誰辛苦為誰忙,是小家庭的寫照,傳統的大家庭結構,會有比較強制性的指引,要求家族成員為了共同利益奮鬥。 而工業化的小家庭並不需要,畢竟人類之所以存在大型家族,也是為了求生,即使是21世紀的現在,以家族為單位的政治結構,依然在部分國家存在。
網路加速社會原子化,人際關係由實轉虛
人家也是民主政體,卻絲毫不覺得為了家族、部族的利益,犧牲國家全體有什麼不對。 且每一個高喊被迫害的家族,上台後同樣迫害其他家族,這不是成為了最討厭的自己,單純是制度不同所造成。所以我們要自問自答,為何建立一個安棲之所很重要,又為何這必須存在於社群團體之中。
有可以安棲的家,這不難理解,誰都想在遇到挫折時,會有人安慰,在失敗時提供避風港。 社群關係就有點難,因為工業社會的小家庭結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小家庭已經可以賺到足以生存、繁衍的資本,進一步說就是社會的互信度高,法治傳統夠堅實,故政府替代了一部分的信用功能。 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治安,台灣人很難理解有些中南美洲的警察,會看對象家族處理案件,法官還不一定會秉公處理。
這就是一種切割家族制度中的權柄,交給社會、政府執行的概念,這個切割並不是主動,而是制度整體的走向所致,每一個國家都不大一樣,也就是為何套用外國制度在台灣,很可能出現問題的道理。
用解放的觀念來說,即為放棄了原本權利與義務關係,與社會簽訂了新的協議。 於是社群的觀念改了,進入網路時代加速這過程,從沒見過面的網友,在精神上比親戚更親近。
上班下班,住在大廈中,忙碌到沒有空參加社區事務,於是以管理員的代理人模式出現,疏遠了傳統上鄰里關係。 專業經理人化的現代社區,看起來比過去更好,但這實際上忽略了,花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有助於理解社區周邊的情況,有些社區可能網路接不好,有些則是水電問題,從社區拉出去的線路若接線不良,是否與周邊鄰里有關,可以藉由參與了解。
自我中心互相傷害,傳統社群不存何處避難?
而現在不是這樣,鄰里社群的意見滲透很弱,都市化的社區也沒必要維持跟周邊的關係,金錢化的代理只看績效,人民又不需要與政府直接打交代,繳交管理費讓代辦公司處理即可。
這代表,現代人對社群經營能力,是逐年變弱,還不只台灣這樣,美國都市化快速的區域,進駐大量年輕世代,這些人沒有與原生社群連結太深,大學畢業卻直接留在都市工作,讓城鄉思想差距更加巨大。
更不要說在網路時代,連面對面都不用,藉由網路過濾話題,挑選交際對象,並用各式各樣的議題篩選朋友。 於是,不需要學習面對異見,毫不在意他人心情成為現代美德,尖銳的對話宛如每個人渾身帶刺。 對於已經有人際相處經驗的中年世代以上而言,頂多是多掛一張面具,但年輕世代則不知道面具為何物,一年又一年,將自己不隱藏的心情向外展示。
這種心情展示,可說是從「做自己」的解放概念衍生而出,將率性而為看成沒有心機,把失言當成直爽。 在尖銳如刀的字句中,透露出的是強大無比的自信,與脆如玻璃的忍耐力。 互相傷害下,人人遍體麟傷,急需找到療養之地,然後發現,現代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休息的地方了。

來源:新世紀福音戰士第24話
網路公審、被公開所有網路個人資訊,狀況嚴重點還會被媒體盯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寧。 在這時候,我們看到許多受創的年輕人,尤其在歐美,最後的去處還是老家,總有父母願意成為避風港。 但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與父母決裂的嚴重,遂只能在網路上找到受過類似傷痛的群體,希望可以得到一絲絲安慰。
而這多數是徒勞的,甚至二次傷害。 能夠承接每一個人最脆弱的一面,總是知道你脆弱處的家人。
缺乏社交能力,都市如叢林人人皆可疑
傳統的安全區被削減到了最小,如同玩遊戲的時候,連照道理應該要很安全的紀錄區,都可能出現野生魔王一樣讓人驚懼不安。
這引申出了新型公共空間的概念,在過去的都市中,由於公寓、大樓的建立,與鄰里交流空間消失,政府反倒要興建新的公共空間。 這就如同我們小時候,社區內的巷道空地就是遊樂場,傳統的教堂、宮廟場地也是社交區域。 現在則得要政府蓋公園,我們才能確定有一個安全的開放空間可以與人交遊。
這不是咖啡廳喔,那是私人場域,我們指的是公共空間,現代社會泛指公園、運動場。 那又為什麼蓋了那麼多公共空間,人與人的社群關係依然回不去,這不能佐證時代變了?
確實,時代變了,但不是我們想像的科技問題所致,而是順序不同。 傳統社群的建立,是一群本來就會相識的人,在社區內逐漸熟悉,最後變成緊密的群體,而公共區域是提供這個過程的場地。 但現代都市原住民可不是這樣,住你家周邊的人除了同學,幾乎沒有認識的可能,所以在公共空間的相遇,不能直接加強群體關係,而要先確定「相處模式」,也就是「公共空間的社交規則」。
而這些規則通常由習慣所促成,或是法律上(如禁止亂丟垃圾)的強制性而來。
問題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先有習慣,而失去傳統公共空間的現在,這些習慣就剩下學校內學到的基礎。 換言之,公共空間裡的陌生人太多,陌生人令人不安,無法打開心防,社會需要一套嶄新的公共空間相處模式,更可以說是一個讓「陌生人變成認識的人」的過程。
公共空間也無安歇處,當代人何去何從?
這個過程不是政府制定,是在符合法律下,每個家庭的習慣透過學校教育的方式間接融合,再進入社會中慢慢調整。 而一般公共空間,這種調整都相當耗時,畢竟沒有強制力,人與人之間也不熟悉,再加上都市化的公共空間人口密度大,遇到陌生人的比例更高,讓人更不願意面對。
於是,另一種現代模式因應而生,由私人打造的公共空間,我們稱之為「購物商城」與「遊戲場」。 私人設施可以訂立規範,不違法的情況下,商家可以依照需求,對秩序做出某種調整,而消費者在其中的身份,只需要符合商業規範,有一套指引即可,相當輕鬆。
這可以在不同賣場的狀況看出,消費者或許最大,但也不會真的當自己是神,不同連鎖賣場的互動模式,各有巧妙不同。 而在購物商城與遊戲場中,陌生人反倒沒那麼可怕,因為入場前大家就已經默認了處理規則,也有工作人員會引導。
打個比方,在公園攤位買東西排隊,遇到插隊的時候,你要頂住壓力請他不要這樣做。 而在購物商城中的工作人員,會主動替你制止插隊行為。 兩者的直接間接方式不同,面對陌生人的不適感也差很多。
換言之代理人模式又出現了,且現代人看來都蠻能接受的。
問題來了,公共空間的存在,原本就是為了建立社群關係而生,社群關係越密集穩固,象徵個人的安全區也越大,可以找尋的避風港越令人心安。

來源:新世紀福音戰士第24話
結果,要嘛是傳統的公園,遇到陌生人太多,處理成本又高,不如不要建立。 而購物商城出現代理人模式,等於沒有練到,花很多時間在購物上,恰巧進入我們之前提過消費主義的循環。
為了休息而去追逐可以休息的場所,而在休憩地中又不能真正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