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文學經典之作,代表已經有數不清的書評及賞析了,我就說說自己感受較深的部分。
許多人都談到了,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中六便士是流通最小單位的銀幣,代表了世俗與社會現實,而月亮則代表著遙不可及的夢想,將天上的月亮與手上的硬幣相映著現實與理想。
但,我認真,沒有讀到半句與月亮、六便士有關的文句,究竟是否真為當時英國流行俚語或俏皮話「當你仰望月亮時,往往忘了腳下的硬幣」,我不確定。
那麼毛姆對於現實與理想的態度是什麼呢?
故事看完,我不認為兩者在毛姆筆下有優劣對比,毛姆不是用「放棄百萬年薪重拾畫筆」這個現代故事中常見的反差手法吸睛,反而更像是探討為何人會放棄可見的安穩,而選擇一種不可見的天性追尋,反之亦然,在而後的成功/失敗中,以後見之明榮耀/感嘆他的一生。
其實一線之隔,瘋子如何成為天才?他選擇了一個驚世駭俗甚至充滿爭議的畫家高更,作為小說主人翁史崔蘭的原型,高更毀譽參半的生命經驗,卻無法一筆勾銷他在藝術領域獲得的偉大成就。
先岔個題來談一下高更的生平事蹟。畢竟他是這麼明顯的原型人物。
主述者身處的藝文界,與史崔蘭(高更)銅臭味明顯的證券交易所、史崔蘭太太經營的沙龍社交圈,其實有互相依存的關係,藝文人士將大把心力投入在藝術創作之中,而中產階級則用飯局與各種贊助支持所欣賞的創作者們,直白一些說,主述者一票人都是到處蹭飯的理想主義者,但他們需要得到中產階級品味的賞識,才有更多溫飽不愁生活而努力生出傑作出頭的機會。
在階層裡面目類似而模糊的中產家庭裡,大概都有著極力附庸風雅跟藝文界交好的太太,以及極力扮演社會菁英中流砥的先生,還有乖巧可愛的孩子。這樣的史崔蘭一家,平凡而井然有序,穩固守護著道德價值與社會秩序,單板而無趣:
無數的夫妻一定都是這樣度過一生,而這樣的人生模式有其樸實之美,這讓人聯想起一條平靜的小溪,安穩的蜿蜒流過青青牧草地......我了解這種井然有序的幸福所在,但我血液裡有一股渴望放浪不羈的狂熱。
這段話說出毛姆的心聲,在真實人生的他放棄前景看好的醫生職業,放棄成就幸福之路,而選擇成為全職小說家,毛姆的心境轉折,也能當作主述者對接下來的事件持續保有探索的好奇心,也試圖想一探究竟的真相。
*[新增]而這邊由當時年輕的主述者所提出的內心狂熱,尚未成形的意識,其實在他不停追著史崔蘭時,隱約看見了他一面鄙棄一面又想探究的動機。
只要有人做出出乎意料的行為,旁人都會將原因歸咎於最不堪的動機。
是女人嗎?太太覺得這是最合理的理由。
是天分嗎?主述者覺得這是最合理的理由。
都不是,就是一定得畫。史崔蘭說。毛姆說。
史崔蘭無法明白解釋那股逼他拋下一切,就是得畫出來的體內力量是什麼、從何時萌芽、從誰獲得啟發,他就是溺水了一般的,只能先拼命自救的游,直到游上了彼岸。
無法理解的動機。無法從世俗的、道德的、社會框架的角度理解,因為「渴望被認可,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
史崔蘭沒有所謂的天分。天分是一種被外在世界所定義的優劣,而所有人都不認可他的拙劣畫作有何高深的美的意義。但他所覺醒的,是從這文明中解放出來的原始本能,而繪畫作為召喚體內沉睡力量的通道。無關乎他人與外在,只有自我。
*[新增]因此動機重要嗎?動機是旁人藉以看清自身與他人之間優劣的理性區判標準,藉此理解他人/同情他人/鄙視他人的道德標準,這個動機很重要,因為沒有動機就無法將它歸類在自身理性架構出的社會中定調,主述者曾批判若每個人都跟史崔蘭一樣,社會就毀了,史崔蘭則冷笑說很少人會跟他一樣的,崩毀的是主述者賴以存活的社會秩序,因此動機很重要。
這樣的異類注定會被社會厭棄的。史崔蘭過得貧困潦倒,但依然保有驚人的氣焰,特立獨行的生活裡總有貴人相助,高更遇到了知音梵谷,史崔蘭則是遇到了知音史特洛夫。
藝文野史繪聲繪影的暗示梵谷與高更不尋常的交情,梵谷對高更才華的仰慕,透過畫商弟弟邀約至梵谷的黃色小屋同居,切磋畫作還包吃包住,讓他們相處如同烈火情人,沒想到同居短短兩個多月,戲劇大吵後高更負氣離開,過沒多久梵谷便割耳要死不活。
故事裡的史特洛夫是不是以梵谷為原型呢?同樣來自荷蘭,同樣是畫家,同樣是唯一一個慧眼認定史崔蘭是天才的人,獨排眾議的到處為他引薦宣傳,同樣的對他充滿無法理解的責任與愛。
但這裡毛姆安排了一個搶人老婆的驚心橋段,引狼入室,我覺得表現了兩個意義:欲望是有形的,而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現在再一次的重看這段落,誰該為太太的死負責?太太已經明確表達了恐懼與拒絕,史特洛夫仍執意照顧史崔蘭是他的責任(誰才是夫妻),太太的轉折我不太確定是對先生引狼入室的報復,還是自覺羞愧的棄逃,還是情不自禁的狂戀,在男人視角裡實在不重要,重要的一直是史崔蘭到底在想什麼,以及他的畫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你不想成名嗎?大部分的藝術家都看重這件事。
:幼稚。要是你都不在乎個人意見了,怎會去在乎群眾的評價?
主述者坦白自己看不懂好在哪,我覺得很幽默,儘管後設已經是所有作品都是天價的成就,生前的史崔蘭不為名利而畫,他沒有主動將自己的畫出售或參展,就是拼命的畫,孓然一身,犧牲自己與身邊所有人,主述者只看見他殘酷、自私、野蠻而肉慾的一面,卻感受到他因內在那股驅動力而擁有無比快樂。
史崔蘭為自己而畫,當他在人生終點畫出最滿意的畫作時,此生也圓滿了,他無須為世界留下任何傑作與否的作品,他達成了自己的心願,掙脫文明框架/主流社會價值的野蠻人/邊陲人,才能獲得自由的心靈。
毛姆以另外一個更為世俗的例子來為讀者進一步闡述這種令人費解的選擇:高尚的品格不是建立在世俗的價值之中。他醫學院同期高材生亞伯拉罕,選擇在邊陲小島小醫生,而頂替他職務的同期生因而過得富裕亨通甚至封爵,同樣都過得快意自在,但有錢的同期卻認為亞伯拉罕沒有品格才搞砸了自己的人生,這段話很有意義:
品格?我倒覺得人家沉思了半小時後便放棄手邊的事業,這可需要不少的品格,因為你在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中看到更強烈的意義,踏出這一步而不後悔,這更需要品格才行。......從事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下、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搞砸了嗎?還是成為知名的外科醫師、年收入一萬英鎊、娶得美嬌娘,這樣就算成功了嗎?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個人的要求。
人類天生就有製造神話的能力。在那些與眾不同的人物生涯,人們貪婪地抓住任何驚奇或神秘的事蹟,然後捏造出自己深信不疑的傳說。
回到毛姆筆下,史崔蘭的成功,已被眾多藝術家、學者、後代或多或少的造神起來了,主述者清楚意識對他真正的了解,應該也被補述出來,做為更全面認識了解一個人如何成就/墮落的側記。當神還未起時,他所看見的只是無法理解的轉變。
我想,毛姆應該沒有要讚揚高更本人。毛姆開頭便用三個視角看待死後成名的史崔蘭,他不應該如追隨者吹捧讚揚美化,也不應該如後代子孫避重就輕甚至將錯就錯,因此他用一位真正貼近,而可能令人失望的如實陳述,目的就是不美化這位特定人士。
不過說到底,如果嘴巴一直說惡劣可惡爛人,但又一直期待見到他的心情,那不也是被他的放浪形骸所吸引了嗎?真是搞不懂啊。
主述者一路追索動機,史崔蘭撕下社會標籤,為了是追求心中那股慾望,主述者三番兩次以野性肉感的形象,形容那股慾望,直到最後畫出傑作所在的那座島嶼時,主述者較能具體形容出掙脫文明框架的史崔蘭,擺脫了世俗所定義的所有價值觀,終而完成一幅幅不受外在視線干擾與影響的作品。
在一百年前創作的《月亮與六便士》,要擺脫的框架比現在多出很多,毛姆想要傳達的,我認為是藉由這些追索生命意義的特異人士,思考世俗物質的現實生活與遙遠想望的理想之間,如何為自己的選擇,傾注一切心力成全,而外在視之無物。拋棄道德束縛儘管很不道德,但或許是回應野性呼喚的心靈唯一能獲得自由的途徑了。
*[新增]若不追究動機的話,身邊所有搞不懂在堅持什麼不賺錢又樂在其中的人,都是史崔蘭啊,可以這麼說吧,身邊其實很多這樣的人,包括現在正在寫這些的自己,不也是想要追求某種什麼神秘無法言說的惡魔果實而樂在其中的嗎。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麥田|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