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網路流行起一個新的短語「歷史的垃圾時間」。這個短語形容一個社會,就像進到球賽裡的垃圾時間那樣,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沒辦法改變頹勢,所以索性放棄取勝,只是等待終局的鳴笛。
令中國民眾哭笑不得的事情是,明明說這句話的人並未被明確指向任何現存國家,但中國官媒卻率先對此進行了駁斥。稱其為:「偽學術,炒概念,強行炮製焦慮」,是比「躺平」更危險糟糕的「陰陽怪氣」。
學者甚至對號入座地將之連結到中國近年糟糕的經濟狀況。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指出,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利用這個「經濟週期的下行期」進行有效的調整與恢復,以此度過「中華民族復興偉大道路上」的「歷史的關隘時間」。振振有詞地說著「怎可以用垃圾一詞來抹飾與扭曲?」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我是看不見中國在當前領導人的治理之下有任何一絲朝向「偉大復興」走去的跡象。只是見到那個十年前好像強勢崛起的國家,變得比過去更加反民主、反法治,且出現愈來愈多破壞區域和平的行為和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
如果我是身處在那樣的國度裡,且沒有完全被國族主義掩蓋了心智,應當也會覺得充滿無力感吧。但是用「垃圾時間」來理解或詮釋這樣的時代?我也並不喜歡。
*
我們回到球賽裡。譬如一場籃球賽,打完前三節,球隊已經落後對方二十多分。第四節開始沒多久,又被對方打了兩波快攻,分差抵達三十。死球時,雙方都把主力球員換下。對方的球員迎接歡呼,我們的球員在板凳席上用毛巾蓋著自己,低著頭、眼神空洞。
可是球賽還在打,場上的球員還在奔跑。雖然多數人認為比賽已經結束了,連觀眾也意興闌珊。但時間還是持續在走,投進球時分數還是會改變。在那些平常沒有太多機會上場的替補球員眼中,這就是球賽,是他們終於可以上場表現的球賽。
這場比賽可能追不上了,但我們還是可以、也還是應該盡可能把自己的每一球打好不是嗎?我們可以更加不計較勝敗地去練習戰術,去測試自己的器度與能力、去看看自己在滿場的噓聲和不看好中能夠拿出什麼表現。
不是去追求什麼雖敗猶榮,但是只要可以把這一球、下一球和接下來的每一球都打好,下一場比賽就不會在輸三十分。那才是需要隊員們挺身追求的事情吧?
*
所以通常都是誰在說垃圾時間的?是那些不痛不癢的旁觀者。他就只是來觀看球賽,只在乎輸贏、想尋求刺激。他看到中美對抗的結果是:美國表現得像是美國男籃、中國表現得像是中國男足,便覺得「勝負已定」。
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的頹勢是清楚的,但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呢?是不是終於,長期以來沒有機會大聲說話的一般民眾,是時候輪到他們上場打球了呢?
我也會想相信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關口,但不是朝向什麼民族偉大復興,而是中國的民眾千載難逢地有機會擺脫獨裁,跨向民主化的重要時刻。在糟糕的疫情應對與經濟崩盤之下,百紙運動、煙花革命,透過網路,一些零星的、幽微的反抗力量在那個甚至不能公開播放小熊維尼的國家出現,無疑是意義非凡的。
雖然這顯然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當前的中國政權如「垃圾時間論」那樣地終究要迎接屬於它的覆滅。由衷希望那片有著廣大人口的土地上,能在之後重新長出一些乾淨的樹木,讓那裡的居民也有機會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樣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