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是想站著?--「躺平」與「內卷」外的另一個選項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過去的文章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你是想站著?--「躺平」與「內卷」外的另一個選項〉2023-04-03


  在世界的主流文化中,「競爭」是被鼓勵,甚至被保護的。一種典型的思維相信競爭對於人的榮譽感與向善有所幫助、並能在資源分配之誘因下,讓參與競爭者更願意做出對社會有益的創新。


  事實上,在那些大型的反壟斷訴訟中(譬如近期引發討論的微軟對動視暴雪之收購),作為核心的並非去保護消費者或小型企業的權益,而是在探討這樣的收購是否會傷害「競爭本身」,因此核心的論爭便聚焦於這場收購是否會破壞X-Box與PS相互抗衡的格局,才引發了那些微軟大肆吹捧PS、索尼說CoD無可取代的荒謬情境。



  然而,在亞洲社會中,競爭似乎有著另一種面貌。這並不是說,亞洲以外的社會之競爭就沒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恰恰相反,在亞洲社會裡,要競爭與不必競爭的項目被截然二分。學生的一切時間就應該要花在應試教育上,畢業後則全心投入薪資導向之成功的獲取。


  而對於那些有「特殊專長」的人,譬如體育與音樂,同樣是以那種高度壓迫的方式,以競技為導向去投入訓練,陶冶或休閒在多數情況中不被提倡(如果他們尚被允許),那是程度不一的浪費時間。於是中國會一方面在學校裡出現電競專業,另一方面發布未成年遊戲禁令。



  這種高度競爭被中國網民以一種轉譯過了的術語「內卷」來描繪。你一生的唯一目標便是在這場競賽中不被淘汰,成為茫茫人海中「卷贏」的那一小搓人。然而,每流逝了六十秒,時間就過了一分鐘。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最終不會成為那「成功」的百分之一。如果身處前段班或許還能壓榨自己拚拚看。但對其他人來說,與其站著妄想這種荒謬的夢,不如閉上黑眼圈濃厚的雙眼,好好睡覺、做真正的夢。


  「躺平」思想便作為一種「內卷」的對立面應運而生。不要「狼性」而要「佛系」,寧可一輩子尼特不要一輩子九九六。就像壓得過緊而失去力量的彈簧,「反正贏不了,為何不放棄」。一種新的選項快速地被廣泛接受,既然跑不贏,就從跑道上退出去。



  可是人們真的只有「內卷」和「躺平」兩種選擇嗎?事實上,這兩組思維從來就只佔據了一條線上的兩端,我們並非只有名列前茅與放棄兩個選項,我們可以在那之間的任何地方,以及更重要的,我們不必將自己綑綁在那條線上。


  我們的生活不是只有成功或失敗,我們也做不到完滿地成功或完全地失敗。我們的生命從來就不應該只被放在單一的基準中衡量,我們不是非黑即白的「惡」或「善」。我比另一個人擅長這個,但另一個人擅長的那個,我完全做不來。



  鼓吹躺平來對抗內卷是中國年輕人抵禦那千年來單一價值觀壓迫的重要一步。但並不處於那樣極端環境中的其他亞洲文化的延續者有著更多的機會去朝向更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在「壓榨自己的辛苦努力」和「擺爛與苟且地應付了事」之外,我們自身就擁有發展自身潛力的潛力。如何去在這個價值觀侷限的社會裡面以自己的步伐前進無疑有非常多要去面對的堅實的技術性問題,但去認識到價值從不只有那一種,並開始自己思考與定義何謂自己想要朝向與達到的生活,便能看見眼前的另一扇門--你隨時可以打開。



  長久奔跑的肌肉肯定特別痠,躺完了,雙腿拍一拍,這次朝你要的方向跨出你自己的腳步,沒有守衛真正能攔住一個屬於自己的主體,那裡有的從來就只是一道檻。





延伸閱讀:

〈大收購--動視暴雪對微軟的戰略價值〉

〈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霍布斯論自然狀態〉

〈誰最能「延遲享樂」?:棉花糖實驗的三個版本〉

〈在「選擇」之前:鑲嵌於處境之中的主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6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迷茫很不舒服,但走過一朝後會更清楚自己的輪廓。
Thumbnail
迷茫很不舒服,但走過一朝後會更清楚自己的輪廓。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人類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社會卻充滿著分裂。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地理上的小範圍還是個人心靈的獨立世界,人們都似乎不願意看到更大的外界。然而,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是為了突破自我,並對社會與地球盡一份力。這是一個關於內心迷失、掙扎追求更好的思索之旅。
Thumbnail
我就一個想要躺平的人,我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是什麼事?就是什麼事也不想做…有一天,我刷bilibili竟然看見躺平族有規劃師?這消息來的有趣,也來得突然,感覺十分有趣。 這世界一直強調的要多努力,我不認為就是對的,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自由與選擇,最大程度就是不要傷害了人,致於莫名被傷到的,也請自己要
Thumbnail
我就一個想要躺平的人,我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是什麼事?就是什麼事也不想做…有一天,我刷bilibili竟然看見躺平族有規劃師?這消息來的有趣,也來得突然,感覺十分有趣。 這世界一直強調的要多努力,我不認為就是對的,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自由與選擇,最大程度就是不要傷害了人,致於莫名被傷到的,也請自己要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人生某個階段,感覺自己好像「卡住」了?原因可能是:在夢想(期待)與現實之間兩難、家庭與職場之間的不平衡,或是人際之間的複雜衝突……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人生某個階段,感覺自己好像「卡住」了?原因可能是:在夢想(期待)與現實之間兩難、家庭與職場之間的不平衡,或是人際之間的複雜衝突……
Thumbnail
安穩的生活,我想是人生最終的目的。沒有人到老了還要為了💰來煩惱。人到了一個年紀階段都會想放下身邊事物,好好放鬆去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想去外面世界去看看,放慢自己的生活步調好好沈澱自己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日子。有時候常常會想人為什麼而活著,我到底在現實還是夢中。如果真的是夢,那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快給我醒
Thumbnail
安穩的生活,我想是人生最終的目的。沒有人到老了還要為了💰來煩惱。人到了一個年紀階段都會想放下身邊事物,好好放鬆去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想去外面世界去看看,放慢自己的生活步調好好沈澱自己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日子。有時候常常會想人為什麼而活著,我到底在現實還是夢中。如果真的是夢,那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快給我醒
Thumbnail
如果,你正因為找不到人生志業而焦急不安,那你或許能從這篇文章獲得一點撫慰; 如果,你正在找尋方向的途中,看到幾個「好像不錯啦」的選項,又有點遲疑,那你更該看看這篇文章再想想。
Thumbnail
如果,你正因為找不到人生志業而焦急不安,那你或許能從這篇文章獲得一點撫慰; 如果,你正在找尋方向的途中,看到幾個「好像不錯啦」的選項,又有點遲疑,那你更該看看這篇文章再想想。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Thumbnail
「從自己想做的開始好好做, 不想做的先暫時不做 沒體力但想做的,睡飽再做 勉強的不做,不勉強的稍微做」 這將是我未來在做每件事的核心判斷 我是一個需要依靠過程中滿足感 去感覺這件事 是否真的是我需要努力奮鬥的人 每個人依循的動力不同 你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策略 這樣才能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