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Yenpo Chen on Unsplash
台灣島位於暖和的南海之上,島上高峰連立所產生的雲,格外美麗而多變。這裡的雲吸飽豐富的水氣後飄蕩於空中,行程有節奏的流動感。南國的雲比日本北方的雲有更大的粘著力,雲粘附於山肌,或凝聚成龐然大物,或離散而獨自逍遙,上述各種姿態,無時不刻衝擊我的心弦。
鹿野忠雄是優秀的博物學家、民族考古學者,他在高校時期就展現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才華,獨自一人前往日本北方的北海道、庫頁島進行標本採集與紀錄;在台灣就讀高校時期,深深著迷於這南方島嶼的豐富高山生態中,這本《山、雲與蕃人》是他在東京帝國大學就讀二年級時,到台灣進行170天登山的紀實見聞與調查研究。
日治時期的台灣山林狀況與現今大相逕庭,當時的高山地區開墾並不普遍,鹿野忠雄這趟登山紀錄更像是一名拓荒者的踏查,為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山林與高山原住民樣態,留下極其珍貴的紀錄。書中除了對山林景色的描寫,還有動植物的辨識、標本採集的紀錄、以及與原住民的互動,例如與原住民三三兩兩共同前往無人探訪過的深山中,與族人學習狩獵、生吃鹿內臟、不攜帶平地食物,三餐和族人吃地瓜、小米粥等,積極融入原住民(當時用語稱為「蕃人」,無貶意)群體,尊重與學習原住民語言文化等。
即使他深入杳無人煙的深山,在當時(即使今日看來仍然值得敬佩)可說是壯舉,但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所謂「拓荒者」或「征服者」的心態,而是盡力將自己融入周遭環境,無論是在自然山林或是民族文化中,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去欣賞、記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對景物或原住民的文化的形容,能夠感受到那是來自內心深處最真誠的讚嘆與敬佩。
鹿野忠雄的文字相當優美,敘事流暢,對於山林景色描繪之精緻宛若高解析度全景攝影,令人驚嘆不已。除了景緻的描繪,文字的厚度亦展現在他對於生態、考古人類學的博學中,若非對群山眾生物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難以寫出如此紮實卻溫柔的文章,情感豐沛卻不造作,細節充分卻不繁瑣,無怪乎被稱為日治時期「日本高山文學三大名著」之一。
而這本堪稱台灣山林文學的經典,能夠以中文版再現於台灣,還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功臣,那就是譯者楊南郡先生。
翻譯這本巨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這本書出版的年代(1941年,昭和16年)所使用的日文與現今日文有所差異,翻譯的難度不小;加上書中眾多動植物、地理、水文等與當地相關的專有名詞,若非對這些地點、路線、物種等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是很難將他們流暢地翻譯成中文。
楊南郡先生在序中提到,他曾猶豫是否該翻譯這本文學經典,因為害怕自己的學識不足,而褻瀆了高山文學的殿堂;然而,他也和鹿野忠雄一樣,親身探訪過這些路線,因此對於鹿野在文字間所展現的情緒與想法,格外能夠感同身受,抱著擔心這本經典作品從此沉沒的想法,便提起筆翻譯。
讀完書之後,我只能說,楊南郡先生實在是太過謙虛了!不但將鹿野的文字敘事流暢地翻譯成中文,並且字句非常優美卻不艱澀,若非有相當程度的中文與日文造詣,以及對於山林知識的了解,是不可能翻譯出這麼美麗的文字的!例如以下這段:
狹窄的溪床上,砂岩自作巧妙的配置,流水迂迴滑過岩塊發出的淙淙水聲,輕輕地搖晃兩岸濕林。這時候,我已進入超脫塵世、陶然忘歸的境地,遙想未來的高山之旅,作片刻逍遙遊。其間,一隻停在樹枝上的灰林鴿無聲的飛走了,兩隻曙鳳蝶夢幻似地從樹梢飄飛下來。
或是這段:
樹葉上的露珠閃閃發光如寶石,但下雨就知道秋天。看到玉山周圍的大自然已經感受到了秋天的氣息,天空蔚藍如洗,我徒然感到悲傷。
這樣精采動人的文句,在本書中俯拾即是。除了再次驚嘆鹿野忠雄的文采,更發自內心感謝楊南郡先生,讓我們得以用中文欣賞與保存這樣珍貴與動人的高山文學巨作。即使這本書出版距今以超過八十年,讀來仍是令人陶醉不已,感動萬千。
🌟 評分(個人主觀意見)
▸ 推薦度: 5 / 5
▸ 易讀度: 5 / 5
📖 書籍資訊
▸ 書名:山、雲與蕃人: 臺灣高山紀行
▸ 作者:鹿野忠雄
▸ 譯者:楊南郡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00 / 02 / 15
喜歡以上的心得分享嗎?歡迎透過以下連結購書,同時也能支持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