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https://moo.im/a/03JMQZ

    真心建議讀這本書之前,還是先讀過《柳林風聲》會比較快進入狀況!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原來《柳林風聲》裡的蛤蟆有著不愉快的童年。諮商過程中,蒼鷺引導蛤蟆逐步認識自己身處的狀態,讓蛤蟆理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究竟從何而來;也帶領蛤蟆思考如何掙脫童年的束縛,重新邁向自由人生。

    「童年影響一生」這類論述,我在教養書上也看過很多,我也想給兒子們快樂童年。但是,我也常常回過頭想,我現在的樣子,真的是童年造就的嗎?就算童年有印象深刻、揮之不去的黑暗記憶,現在的我,仍然可以過得好好的,不是嗎?

    坦白說,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默默掉眼淚,我其實不知道為什麼要哭,但我似乎更害怕去探究深層的原因。

    或許,我早已明白,在某些時刻,我確實不斷在複製兒時所遭受的對待。「小時候,我媽也是這樣教訓我的,我有因此人格扭曲、誤入歧途嗎?」,光是這樣的念頭,就足以證明童年對我的影響了吧!

    💡本書帶給我的啟發:

    構成人格結構的三種自我狀態:兒童、成人、父母

    1.兒童自我狀態

    指的是某人的行為與感覺都像個孩子。這樣的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

    如果照顧者能接受兒童的基本情緒如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及恐懼,則孩子成為「自然型兒童」,能適性發展。反之,嚴格又挑剔的照顧者,則會讓孩子養成順從的習慣,頻繁出現附和、取悅、道歉、倚賴等行為,因而成為「適應型兒童」。

    在這個部分,讓我掛心的是「適應型兒童」的反應。當孩童面對獨裁的父母,無力反抗;卻又同時感受到父母的照顧及關懷,心裡的矛盾將如何排解?當孩子的憤怒敵不過父母的權力,又會發生甚麼事?「必須學會無攻擊性的憤怒」蒼鷺如此回答。

    無攻擊性的憤怒是怎麼一回事?蒼鷺說明小孩釋放憤怒的方式,從強烈到微弱可分為:叛逆、彆扭、嘔氣、任性、沮喪、拖延、厭煩、退縮。

    我不禁思索著,難道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適應型兒童」嗎?我親眼見過我家哥哥在被我跟隊友教訓過後,垂頭喪氣走回房間的模樣,看著真的很揪心。我反覆提醒自己,要引導孩子釋放情緒,而不是責罵他、傷害他的自尊。

    2.父母的自我狀態

    指某人處於父母狀態,其行為變得像父母一樣。處於這樣狀態的人不一定是為人父母,但對待他人的態度就像是父母在教訓孩子一般。

    父母自我狀態涵蓋自出生以來,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包含我們人生的判斷標準,左右我們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因此,我們終其一生都無可避免受到影響。

    仔細想想,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肯定是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也難怪蒼鷺會說人們扮演兒童狀態、父母狀態是最輕鬆容易的事—無須思考,就能複製從前兒童時期的反應或是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正因如此,處於這兩種狀態時,是完全無法學習到新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3.成人的自我狀態

    指某人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於是,唯有在這個狀態,人才能夠握有掌控權而為自己負責,也才有能力改變處境、改變自己。

    情緒智商的重要性

    在蛤蟆最後一次諮商的過程,蒼鷺說:「你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明白,它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而如果情緒是自我的核心,那麼情緒智商(EQ)顯然就是重要的能力。蒼鷺又說:「高EQ的人有高度的自覺,了解自己的情緒。他們能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與逆境中再站起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延緩滿足,從而避免倉促、考慮不周的決定與行動」。

    「高EQ者最強的能力是同理心,有了同理心,便能理解並處理別人的情緒,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蒼鷺如是說。於是,蒼鷺最後說道:「EQ讓你能進一步在自我成長與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也就是順利與他人互動及合作」。

    對我而言,讀這本書不僅僅只是回顧童年、檢視自己而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醒我,我何不試著打破那些我不想要的、童年時期建立起的習慣與價值觀。

    過去那些我記不得的,不代表就沒有影響到我這個人。在打罵教育下,我或許沒有因此誤入歧途;但如果能不使用打罵教育,我是否能帶給孩子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蒼鷺說:「我們的感覺是自己選擇的,我們選擇要生氣或是悲傷。」「當我們選擇生氣或是悲傷的時候,比較像是制約反射,也就是過去的經驗,讓我們學會對相似情況下不經大腦就做出反應」。

    我喜歡蛤蟆的體悟,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很耐讀,適合反覆咀嚼,能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反思過往,並重新聚焦於「當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