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延續到這一張,在講矛盾跟抗拒的處理,我們會花一點時間,帶大家一起整理書裡內容
這一章節就是很單純的在講抗拒,他說以我們常見的個案,抗拒會有四個樣貌,
在跟個案溝通的過程,工作者要是不鬆動個案的時候,個案寧可選擇逃避,其實也不願意接受任何的改變,他可能就會用很多的方式來跟你逃避,來給你推三阻四。
就是個案不願聽從他人的建議,甚至有時候會對於專業人員產生的敵意,那像這種可能要提供他很多種的方案。
個案可能過去嘗試多次努力,但得到的都是挫折和失敗,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就失去了信心,對於改變也都不抱任何希望,就是在開始就放棄了治療她就像有點像心理學的,習得無助感,已經經歷太多次的失敗,連想要改變的勇氣都沒有,這一類型會屬於放棄
就是不管我們怎麼去協助他,他都有各種的理由和藉口來反駁。像戒酒的人,我們很常就會遇到:我也沒有想要喝啊~等各式各樣的理由,甚至跟你說喝酒有好處等等的。
這四個類型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說我們很常會遇到這樣這四類型的個案,接下來介紹,為什麼遇到了這些矛盾、甚至於也許已經知道這些事情需要改變,或者是知道有個需要變動的東西,或是事件存在,但我們還是會有矛盾的心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矛盾心態,是從心理學的觀點,矛盾心態就分三種,
就是當我們這個和那個都想要,就是魚跟熊掌都不見的的時候,兩個動機會促使人追求兩種,但是因為某個條件的限制,你可能只能在這個目標當中選擇,1個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了衝突,就好比說我想要買手機,然後又想要買平板,可是我只有一萬塊錢,所以我就是在那個,我兩個都想要,但是我又對於某1個條件,被限制住的時候就會有衝突,這叫雙區的衝突,那
就是當兩個目標都同時是個人討厭的,可是你又要接受其中一個的時候,這就是叫做雙衝突,我們病人可能常常會遇到,你要打針呢?還是你要吃藥?尤其是小孩子,兩個都是不喜歡的,可是他沒有辦法,他要在這個當中要選一個,他就會有雙避的衝突
就是當某件事情處於想接近,但是又有想迴避的目標的時候,那你只能在這個目標選擇其中之一,心理上就就會出現的困境,就是雙驅避的衝突
陷入雙驅避的衝突,就會有遇到矛盾,可能都來自於說你對這個的想要,然後你又有一些條件的限制才會造成,
回到書本上來說,我們前面就有說要做到改變,要反應式的傾聽,要知道個案抗拒的原因,如果工作者知道抗拒的原因,也許就比較能夠鬆動服務對象去做改變,這個就是在說我們怎麼發現在談的過程中看到個案的抗拒
我們可以用什麼的方式來解決?書中有提出七點
後面這段也蠻特別的,作者有提到,有關西方的動機式晤談討論「矛盾」,與華人文化跟對於「針對矛盾」是怎麼來看待、怎麼去處理這個矛盾的
西方跟東方對於矛盾,讓個案看到矛盾的兩端,那就會進而引發改變的動機,那當他有動機了以後,包括可以協助沉思期的個案思考,變跟不變,之間會有什麼優缺點、有什麼好處、有什麼代價,當他已經理解之後,他可能就會有改變的動機,比如說我少喝飲料,我就可以變瘦,如果這是我很想要做的,因為我看到我在沉思期之後,我已經知道了,如果我不改變,我就會一直胖下去,那如果我改變,也許我會有一點點瘦的改變,帶來的又是健康,我知道這個好處,會讓我可能有改變動力,這個矛盾就會被解決。
但是在華人文化底下的矛盾,指的是矛盾轉化,不完全是兩個極端,或一定是二擇一,作者認為,華人文化只要盡最大的努力,成事在天,隨著時間的流動,同樣也是可以解決個案內心的矛盾,你放著,她自然而然也會改變。
書中有講幾個觀點
一樣也是要協助個案跟看到他的不一致,就是工作者要協助個案去看見自己的不一致,可以更有效率的協助個案,從懵懂期進入沉思期,或進入準備期,而發生改變。
就是當有個矛盾事件的時候,你要問問看你自己,然後我我有沒有盡力了,我還可以為我自己做些什麼這樣那在矛盾的部分,他指的是依存戶跟相互消長,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時間,就是時時刻刻,任何萬物都是一直持續在變化發展的,其實你不一定要將矛盾的兩端是為對立的,那他當他不是對立的時候,不是只有把它當對立以後,你才能去觸發它的改變,那有時候就是隨著時間走走走,他自然而然從矛盾的就會變不矛盾的水道,他就會取成,這樣就會有改變的1個動機。那再來,
有些事情,人力是不能掌控的,人是不能夠去掌控某件事情,但是個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去掌控的,所以你協助個案去處理自己深層的接納,協助個案:改變的是你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盡最大的努力,接下來就是交給萬物,交給時間,自然而然你就會改變你參考的藍圖,所以他在華人下的矛盾轉化,
比如說當我們遇到1個矛盾的困境的時候,我們會用反求諸己,我們反求諸己的態度來面對,就看自己在這個困境裡面,我的角色是什麼,然後再來就是協助個案去理解,傳統觀念說陰陽對立且和諧的觀念,就是生命依循會是否極泰來,所以當你自己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生命萬物最後會走向自然、和諧的狀態,
很多人會想再去區辨說這是命呢?還是運呢?是能不能改變?可以改變我就努力,盡我自己努力可以改變的是我的命,但是不能改變的是天命,我們就要有平常心面對,然後去接受現況、改變自己,給予賦能和勇氣處理
通常當個案帶著問題來求助的時候,助人工作者往往基於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急著想要解救個案於水深火熱,但是這種看到錯誤就要糾正的糾察隊心態,不但無法觸發個案改變,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其實就是不見得每1個個案都會就是你,你就像我們常常說是個案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到底是個案?他真的有問題還是還是你看到她?你覺得她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