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萬物皆漲,薪水不漲:美國上班族的貧窮焦慮

中產階級的變遷

CNBC的影片《Why Americans Feel So Poor》討論了美國人普遍感到貧窮的原因,特別是中產階級的衰退。過去,中產階級被認為是美國經濟的支柱,是穩定和繁榮的象徵。然而,影片指出,中產階級這一概念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受薪階級」與「資本家」兩個極端。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發現自己在經濟中處於無法積累財富的狀態,只能依賴工資維生,與依靠資本收益致富的資本家相比,他們的處境變得更加困難。

影片還指出,在中產階級中,偏低收入的群體比例正在增加,而中高收入的中產階級則相對穩定。這說明中產階級正在分化,部分群體的經濟情況惡化,導致了對未來生活的焦慮與不安。



工資停滯與生活成本上升

另一個使人們感到貧窮的關鍵因素是長期工資停滯,與此同時,生活成本卻在不斷上升。影片中的受訪者提到,房價、生活消費、學費和油價等基礎開支大幅增長,而工資卻未隨之調整,導致很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逐漸減少。

例如,一位女士提到,在疫情前,她的房租是1100美元,而現在漲到了1700美元,這意味著她每月多支出了600美元,但她的薪水卻沒有相應增長,這讓她感到生活壓力巨大。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許多美國人面臨同樣的問題,無法負擔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使得日常開銷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


負債問題的壓力

影片中另一位受訪者談到了學貸和車貸的壓力,這位女士即便完成了研究所學位,但卻仍然需要做三份工作才能維持收支平衡。高昂的學費和汽車貸款,加上日常生活的高成本,讓她感到生活壓力沉重。

這種情況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越來越多的人在高等教育後陷入沉重的學貸中,儘管他們接受了更高的教育,但收入水平卻未有顯著提升。負債壓力與工資停滯的雙重夾擊,使許多人感到無法脫離經濟困境,陷入長期的財務焦慮。


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

長期的經濟壓力不僅影響了人們的財務狀況,還嚴重侵蝕了心理健康。影片指出,許多人在無法預見未來生活狀況改善的情況下,感到極度脆弱與壓力,這種情緒常常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影響到日常健康。

當經濟壓力無法釋放時,部分人會選擇「爆買」或「爆食」來短暫緩解焦慮。這種行為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加劇財務狀況的惡化,進一步增加心理負擔。



美國獨有的醫療支出問題

除了生活成本的上升,影片還特別提到美國人面臨的醫療支出問題。影片中指出,許多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當突發醫療事故發生時,許多人無法支付突然出現的400美元帳單。這種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現實,使得他們在面對健康問題時感到極度無助,進一步加重了財務壓力。

醫療支出的不確定性,使得很多家庭無法積累儲蓄,甚至在健康狀況突變時陷入財務崩潰。這種壓力迫使許多美國人不敢進行例行健康檢查或治療,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進而陷入惡性循環。


台灣的相似處境:未來挑戰

影片中討論的美國現狀,與台灣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雖然台灣的工資停滯問題與房價上升並沒有像美國那麼嚴重,但隨著生活成本逐漸上升,未來的經濟壓力可能會加劇,尤其是在醫療、房價和教育成本上。

台灣的年輕人同樣面臨著工資增長緩慢、生活成本提高以及房價居高不下的困境。這讓許多年輕人感到經濟上的無力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焦慮。當教育不再成為擺脫貧窮的有效途徑時,社會的不滿與衝突將逐漸加劇,這與影片中提到的美國現狀形成了呼應。


結論:貧窮感與心理負擔的影響

總結來看,《Why Americans Feel So Poor》這部影片揭示了當前許多美國人為何感到貧窮的根源:工資停滯、生活成本飆升、負債累累,以及醫療成本的巨大壓力。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財務狀況,還對心理健康、生活質量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影片中的討論讓我們認識到,解決經濟問題不僅僅是增加工資或控制成本,而是需要一個更全面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從長遠來看,提升財務教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並促進工資與生活成本的均衡,可能是緩解這些經濟焦慮的有效途徑。同時,這也讓台灣和其他國家借鑒,避免走上同樣的經濟壓力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Salon de l'Ordinary Space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