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何區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報告。這過程考驗的是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寫得廣、寫得深、面面俱到,這樣的報告往往會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樣的報告並不會產生新的知識。它本質上是對現有知識的二次整理,或是對他人觀點的綜合。所以,課程專題報告的核心在於「詮釋」他人的研究,還停留在知識的傳遞,而不是創造。


▋專題研究:成為科學家的關鍵


與課程專題報告相比,專題研究則是邁向「科學家」的步伐。研究的目的是要產生新的知識,也就是說,研究的貢獻不只是對現有資訊的整理,而是要提供新的見解、證據或理論。


在專題研究中,每一個段落所闡述的知識,必須有紮實的論據來支持。這些論據不能僅來自他人的研究,必須包含你自己通過實驗、分析、推導所產生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原創性的資料,才是研究的核心價值。


▋論據的來源:第一手經驗


要產生可靠的論據,研究者需要依賴「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來自:


1. **電腦程式實驗**:例如,利用模擬或數據分析來得出新的結果。

2. **理論框架推導**:建立新的理論,並且在框架中推導出引理、定理,為學術領域增添新知識。


這些原創論據的來源,不僅能支持研究的可信度,還能成為真正科學家所追求的知識創造。


▋結論


如果你希望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重點在於能否透過專題研究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是對資訊的整理,而專題研究則需要你從「第一手」資料中挖掘出原創的洞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