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攤位上,四方形黑色鐵板正在預熱中,而另一邊老闆娘正手腳俐落的把已分割好的油酥皮和內餡包在一起,擀平再捲起來,重覆兩次後,在麵糰上灑上黑白芝麻,做為區分口味之用,再將麵糰擀為長橢圓形,然後放入已預熱完成的鐵板中煎烤。
以前公司附近的市場,隔週就會出現一攤那種不常見的,手工現擀現做的「牛舌餅」攤位,常常還沒製作完成就已經有人在排隊了。老闆娘的動作快速俐落,從分餡、擀皮、煎烤到起鍋,神情專注,一氣呵成。剛起鍋的牛舌餅放在圓型中間有孔洞的竹編盤上散熱。
有時經過會買幾塊牛舌餅帶走,更多時候是特地去買,有原味(麥芽)、芝麻、花生、紫薯四種口味,剛起鍋時熱乎乎的、很燙口,口感酥中帶軟,咬下去表皮微酥,但內部鬆軟,滿口淡淡的餅皮混和著芝麻的香氣,以及微甜的花生和芝麻餡料香味。
一直很喜歡這種手工現擀的牛舌餅,可惜現在已經不多見了,而之所以特別喜歡牛舌餅,也可能跟小時候的回憶有關 ......
小時候,媽媽常帶我們幾個小孩去土城的「承天禪寺」拜拜,去承天禪寺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可以開車直接抵達寺廟的入口,而另一條路則是需要爬一段很長的石階梯路,才能抵達另一個山門入口處。以前都是走第二條路線,但因為沒有大眾交通工具可以直達,所以都是搭公車到土城,再走一大段路進去,才會抵達石階梯的起點,然後再經過爬一大段階梯路的過程,最後才抵達廟門口。
對小孩而言,上山這段路通常覺得很痛苦,因為腳會很酸、又很喘,而下山又要再走一次,也是很累。但在石階梯前的這一段路口兩側,都有不少攤販,有賣飲料的、有賣菜的、也有賣食物的,其中有一輛藍色的小發財車,是賣手工現擀牛舌餅的,每次下山要回去時,經過牛舌餅的攤位,媽媽都會給我們幾個小孩,一人買一塊牛舌餅解饞。
手工製作,剛起鍋又酥軟溫熱的牛舌餅,如果剛好是在冬天,拿在手裡的感覺格外溫暖,尤其在爬完山之後吃,熱乎乎的,感覺特別美味,而且吃完就又有動力,再走一大段路回到公車站,然後搭車回家 ......
現在台北很少能看到手工現做的牛舌餅,雖然在中南部的部分餅店或土產店,也能買到整包已經製做好,放在架上的牛舌餅,但那種就是沒有現做牛舌餅的酥軟和燙口的感覺,所以現做的手工牛舌餅,對我來講,除了是懷念的古早味美食,也是兒時的溫暖回憶。
牛舌餅有兩種,一種是「宜蘭牛舌餅」,其特色是外形長而薄,口感脆硬,屬於餅乾類;而另一種是個人較偏好的「鹿港牛舌餅」,其特色是外形短而厚,包有內餡,口感酥軟,屬於麵餅類。而外形有如牛舌般的長橢圓形,也是其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