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化與歷史的深層理解:重思古文的價值

人類的文明從來不是突然從天而降的

而是靠歷史文化積累而成的


古文的知識學習與否,

也跟一個社會的文明

和科技發展並沒有直接關係。


是否賤古貴今不代表,

這個社會的科學素養或

當代的民主制度的觀念普及


不然我們直接拿西方的例子來看

至今許多西方的民主社會

仍然會引用蘇格拉底或是柏拉圖的古典言論


甚至西方社會最廣為引用流傳的

也是一部古典的宗教書籍


那說實在的

我也不覺得學習古文

會是什麼固執守舊的保守派


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

中文使用族群對於古文的認知

太侷限於特定的學派思想


使得我們所理解的文化脈絡

是種一知半解的殘缺人文史


我們使用什麼樣的語言

就會使用什麼樣的思考模式


但實際上我們真的

理解中文語言的人文歷史嗎?


有多少人真的知道

春秋時期「稷下學宮」曾真有百家爭鳴?

或管仲輔佐齊桓公(桓公綽號:小白)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皇壤夷的周朝歷史?


有多少人讀過

老聃那絕聖棄智,

小國寡民、雞犬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天道思想?


或是誰理解過墨家兼愛、非攻

和「墨經」對於邏輯、科學研究

所記興天下利、除天下害的天志目標?


如果我們對於「中華文化」

(這個代詞的問題可以另外再寫一篇文章)

只有過於特定學說、部分思想的教育


那是否真的太過於以管窺天、畫地自限?


縱觀所謂的「中華歷史」來看,

有哪個時期真的只靠「禮樂教化」

來達到所謂的「和平盛世」的遠景?


甚至大放厥詞來說,

中華歷史更是從來沒有真正達成過

那所謂重現上古聖人,

甚至維持禮樂階級的理想目標。


不是說追求「仁」或「禮」不好,

只是從兩千多年的中華歷史來看,

目標與手段是否過於理想空泛?


令人莞爾的地方在於,仁愛、禮樂的擁戴者們,

把管仲的治國之道給否定了;

把墨翟的兼愛給批判了;

把老聃的無為給捨棄了,


就好比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一樣

即便資本論當中確實有我們值得學習思考的地方

擅長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不代表「階級鬥爭成功論」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那是否演變到現代類似的「唯『禮」主義」

也未必真能運用在現實社會之中?


能否有同樣的胸襟,

接受一樣的批判與否定?


既然我使用著中文

那相對其他族群而言,

也更容易貼近理解中文古文

不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倘若我們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歷史?

又有誰能告訴我們如何記取過去的經驗

來面對未來的發展與改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