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聊聊|你不表達情緒,就會用情緒表達

不知為何,前陣子出門總會遇見吵架的人,不管是在牙醫診所、圖書館或是大賣場,雙方爭執的激烈程度,都會引起路人駐足圍觀。一次是在牙醫診所,才剛坐下沒幾分鐘,一位患者就與櫃檯小姐起了衝突,「妳的態度真的很差耶」這句話引爆現場,雙方大發激烈口角,場面失控到連醫生都跑出來勸架。

這時的我嘴巴微張躺在治療椅,眼鏡放在前方架子上,想看又沒辦法看。這個尷尬的姿勢維持了好幾分鐘,直到患者摔門而去。鬧劇結束,櫃檯小姐重重放下手中的病例,標誌這一回合的勝利。

兩人的攻防,與許多衝突一樣,雙方不斷跳針,揪著彼此的錯處不放,卻完全沒意識到自己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我開始回想,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失控時刻,於是想到約莫五、六年前的一場同學聚會,那陣子接連發生許多事,對我造成不小的打擊,在這種時候鼓勵自己走出去,也是想轉換心情。

與老朋友見面總是特別放鬆,大家紛紛詢問我目前狀況,這時一位朋友打斷別人的問題,開始自顧自地說了起來。在敘述的過程中,她極盡誇大之能事,甚至還加入了模仿,開始學我崩潰大哭的樣子,她越講越興奮,聲音也越來越大。

沒料到會有這一齣,我先是愣了一下,覺得不好意思。她尖銳的笑聲越顯刺耳,我嘗試著轉移話題,她仍不依不饒地繼續,肢體語言也越來越誇張。

可能是表達欲被激發,模仿已無法滿足她,接著又開啟點評模式,連珠砲地大肆批評,我的怒火瞬間被點燃。

憤怒的點在於,即便對方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也清楚對我的打擊有多大,但她從頭到尾都用略帶嘲諷的語氣,和攻擊性的言語在描述這件事。受不了這種公開處刑,於是我大聲制止她,到現在還記得她充滿疑惑的表情,彷彿一個玩具被收走的小孩。所幸後來沒有演變成衝突,我們默契地避開這件事,誰也沒再提起過。

當時一位正在考心理師的朋友點出我的問題,她的一句「你不表達情緒,你就會用情緒表達」,至今還令我印象深刻。一直以來,我刻意迴避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願承認那些難過、失望,更不想表現出自己在乎。

但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日積月累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或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爆發。

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朋友間的無話不談存在風險,畢竟共情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你的潸然淚下、困窘與迷茫,對方可能無法理解,甚至在他眼中只是個笑話。最可怕的點在於,那些了解你的人,通常也知道如何在你的傷口上灑鹽。

朋友之間互開玩笑很正常,但帶有貶低或攻擊性質的玩笑就另當別論。

面對無理的玩笑,張雅詒心理師給出的對策是

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中立的、需要受到尊重的。不當的玩笑話恐不止傷害心理,也有可能對後續人生產生影響,對於心理疾病患者傷害更為嚴重。且被開玩笑者需面對的,往往不只是玩笑的傷害,還得背負「要開得起玩笑」的荒謬壓力。
面對當前的不舒服,最好的方式就是確認感受,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並堅定、理性的作出應對。方法可如面無表情或理性表達「這玩笑讓人不舒服」。若以上都無法制止,可以轉身走人,這並非懦弱或逃跑,而是無聲勝有聲的反擊。
這些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尷尬,但這是開玩笑者所需面對的,而並非是被開玩笑者所需承受的。適度的回應可以避免傷害擴大,以免跟著陪笑,大家誤以為這玩笑可被接受,後續同樣的玩笑不斷上演

在華人社會,對於不當的玩笑,大家往往會一笑帶過,一旦反駁就會被扣上「開不起玩笑」、「玻璃心」或「缺乏幽默感」的帽子。適度的表達是必要的,堅定與理性的訴說,不至落入對方語境。但如果反應過於激烈,反倒會適得其反,模糊焦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