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對於關係的態度改變#關係《與人生有約》

相處的當下都真心實意,不在乎利益、價值,好好維護每段關係,有碰到都會打招呼、交談、相處。

=〉每段關係開始前後,都會確認彼此是不是同路人。



同路與否

決定了關係能走得多遠、多深。


自己的習性、一些原因,和所處的環境,導致過往很多時候,碰到的都是合不來的人,當時誰都能當朋友,後來才發現「道不同不相為謀」。

而且「話不投機半句多」

即使想聊也沒話聊,聊了也聊不深,彼此的關係無法真的很深入,

而有時候是一開始有話聊,但是後面沒話說了。


加上後來發現,自己如果跟常碰面,但不同路的人建立關係,會因為時間線拉長而不知不覺,對這段關係投入情感。


所以,省思後決定改變自己過往的原則——認為對誰都要真心實意相待。



對於我而言,一直以來都是人比較重要。只是以前是,每段關係、每個人都會維護,現在則是意識到精力的有限,開始重視自己的個人時間。

了解自己很重要

回看才發現自己對於關係的一些看法、想法。


像是,

對我而言建立關係的前提,是人。

是否繼續下去一段關係,取決於彼此同路與否。

(也因為體會過很多不同路的關係,走到後面,對自己消耗很大。)

沒有想維護,但還會見到面的,合不來的人,自己傾向如何應對。

……等。



感覺不舒服,就是不舒服,沒有什麼理由。

感受是一個很真實的判斷方法。



我以前也幹過這種事,就是明明跟一個人相處覺得不舒服,卻還是因為「但是、可是⋯⋯」,而繼續這段關係。


我自己觀察下來,如今的世界更信奉「理性」而非「感性」,

也就是有因果關係、合乎邏輯的,更容易被他人接納。


如果開口說的是感受性用詞,有很多人會追問理由,像是:

「這個人讓我感覺不太舒服。」

「為什麼?」

(也可能是我自己經驗、看到的,只是這世界的一角,所以以偏概全了。)

當朋友本身並不是會看感覺的人時,

他是很難尊重一個人所感受到的。


感受、感覺是無法用理由解釋,無法被道理推翻的真實。



另一個情境可以是,

父母以賺錢、讀書,壓過了你曾經想做的事。

這個世界以理性、道理,壓著我們去做的事有太多,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想過,為什麼要那樣做、做到那些事。

過往我們無法覆寫,但我們可以藉由選擇不一樣的當下,創造與過往不同的經驗。

不讓曾經歷的過往白費。




感受、感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見面前、相處過程、見面後、想起這個人時

你感受如何?



我們好像太習慣在該不講道理的地方講道理,但在有些地方,想邀請大家,交由感受,而非藉由大腦思考,沒有理由、不講道理的,看見另一部分真實的自己。

感情本來就是不講道理的事,關係既然建立在感受的基礎上,感受不舒服,是騙不了自己的,無論多麽有道理,就跟一個人對自己再好,不愛就是不愛。


一段關係真正的累,在於彼此不是對的人。 既然不對,不如放手,兩個人都好過。



「寧願一個人,也不要身處於不健康的關係中。」


「體會過一段健康的關係,或是去看一段健康的關係是什麼樣,對於沒有過那樣一段關係的人,才能意識到那些關係是不健康的。」



總會遇見同路人的,在那之前,專注自己,好好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