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要該用什麼樣的內容來作為自我介紹完後的第一篇文章,總覺得自我介紹雖完成了,但卻沒有達到自己期待的樣子。直到今天下班路上,收聽到大人的Small Talk Podcast-EP507「布萊恩的3個人生信仰,你相信什麼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啊,果然宇宙的演算法才是最頂的!」,這陣子我對心智、心靈這方面的書尤其買的特別的多,尤其在讀完「我可能錯了」「僧人心態」後,更是對這類型內容情有獨鍾,「信念」真的是個很讚的開頭文章啊!
首先,我發現比起「信仰」,我更喜歡「信念」這個詞,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而差別在於信念,相較於信仰,前者較容易因為證據和理性分析而改變,而且是基於經驗或證據的判斷,而後者通常比前者更堅定,較不容易受到質疑。
這個差別也讓我去承認,信念都還是會再改變的,也就是這是我目前選擇為世界戴上的濾鏡和調色都不是最終的,只是目前我理解和接收訊息的頻率。我暫時還沒有想到從小至今,可以稱之為「信仰」的是什麼,但我可以確定,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迭代我的信念,像是作業系統一樣,可能源自於生活、書本、電影或者就是舊的不適用了,周遭的人事物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一而終的信仰?或者跟我一樣,自己的信念每隔一段時間就好像作業系統一樣更新?又或是怎麼找到新的信念?
我同意凡是皆有代價,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眾所皆知的道理,不過節目有提到多數人都會拿那些看似出生即擁有,沒有付出代價的做為辯證,像是什麼富二代、天生外貌好、身材高之類的。但我覺得並不是沒有代價,而是以不是那麼直觀的方式被觀察到而已。
例如昧著良心貪污的政客,或許能夠擁有我們嚮往的物質生活,但可能卻沒有辦法像常人一樣每晚安心入睡,對生活提心吊膽、對別人處處小心。常被稱讚帥氣、漂亮的人,就更需要花更多時間維持外貌,甚至在醫美上花更多錢。超級頂尖的選手也不是單方面的享受眾人的景仰,那背後是巨量的時間跟紀律還有無法想像的心理代價,甚至無法擁有一般人的自由生活。
而「你所想要的都在你害怕的另一頭」,正因為代價的不確定性,讓人更害怕離開「舒適圈」,縱使也不算是真的理想上的”舒適“,任何的不平衡本身亦是種平衡,就好像騎踏車,身體需要不斷地在左右搖晃中調整平衡。表面上看起來車子和人總是有些不穩定,但正是這種微小的擺動和調整,讓人能夠保持向前行進。
我想擴大解釋「舒適圈」並不代表是字面上的舒適,而是已經習慣並適應的情境,縱使對於生活的不滿意、厭倦,但跟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對比下,還是不情願地待著。
敝帚自珍的心態人人皆有,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價值,在非情急下,沒人會隨意低價出售或不在意利益對等的狀況下交出自己重視的東西,而這裡的「東西」指的可能是無形的「時間」、「成就」等等,所以也是我們常看到某某放棄幾百萬年薪、放棄博士,去種田、賣雞排、尋找第二人生等等之類的故事這麼令人欽佩的原因。
所以這些人到底具備了什麼超人般的勇氣和能力?
人的「心靈」,有「意識」這個很優秀的保全,任何面對的未知狀況和挑戰,都會在幾毫秒的時間內迅速地連結過去的經驗、學到的知識、家人告誡或片刻的情緒回憶等等,在告訴我們我們擁有什麼、可以做到什麼,並確保我們能生存下去。也就是有較多成功經驗、對自我價值較高的人願意接受更多的挑戰和冒險,如此的正向迴圈,累積成未來冒險路上的糧食,更有底氣突破舒適圈。
但同時我也相信「我們已經擁有自己渴望的東西了」,應該要嚮往的那份因熱情而發光發熱的靈魂,並從已經在路上的人學習,而非一昧模仿。
不要相信別人嘴裡所說的幸福,不要聽信別人指給你的幸福之道,幸福在哪裡?其實,幸福世界不在遙遠的國度,也不在朦朧的睡夢裡,他就在你的自身之內。
檢視自己的動機
在你不足的時候仍願意做的事情,才是你真正想追求的事情。如果想要賺大錢的原因是想幫助更多的人,那等到賺大錢你也不會做善事,即使做了,也像是為了買名聲,就像美國隊長一樣,他也並不是變粗後才正義和善良,而是本來的善良更加放大。所以目的跟動機如此緊緊相連,有如太陽下的光和影,一線之隔卻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的結果。
或許你嚮往環遊世界、旅居各國的工作者,而實際你是想要那自由的精神。或許你憧憬螢幕裡的明星,而實際你只是想要有懂你的人。
注意那些我們「擁有」的東西,因為最終都可能反過來奴役我們
「僧人心態」中,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故事,當時作者下定決心並堅定認定自己僧人的身份,但卻因為身體沒辦法適應僧人的生活環境而不得不放棄,因而產生從自我根本上的懷疑和否定。
我們常喜歡給自己貼標籤,E人I人,某某短影音講師、旅遊過多少國家、某某公司高階經理人,雖然標籤是非常具有較率和常見的工具,但有時會成為束縛,關照這些社會身份而非「我」,就像三角形的積木要放進圓形的洞裡那樣掙扎。
注意那些我擁有和我認為擁有的東西,是我給自己的提醒,因為不完美的活出自己的生命,勝過完美的複製別人。
我也還在學習的路上,而且還是剛出門那種,這篇文章我打打刪刪,生了好幾天,好幾次一不小心又會回到那個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追動畫、追劇的模式,HBO企鵝人真的很好看。好在我現在有冥想的習慣,真的幫助我很多,無論我的拖延是來對不完美的擔心、懶惰的習慣,我都接受現在的自己,並提醒自己「唯一該比較的,是昨天的自己」。儘管無法控制未來,但我可以有意識做出不同選擇,而越是這麼做,就越能形成習慣,最終由習慣決定未來。
對注意力控制越多,對未來控制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