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伍佰。風景》讀後感

raw-image

記得那是個悠閒的午後,流連於誠品書局,習慣性地待在攝影書櫃前隨意翻閱。就這麼不經意地拿到了這本書,書中一開始關於美瑛的照片,成功地傳達著美瑛的美,那種純粹讓人動容。止不住翻閱的欲望,也造就了那一張張的照片隨性地在心頭遊走。於是乎,索性拿了一本轉向結帳區。行走的過程,仍不忘繼續翻閱著,於是乎便在結帳的過程裡,才看見了書的封面,那熟悉的名字:「伍佰」,逕自撞入眼簾。腦海裡與名字相連的旋律翩翩起舞,卻舞出了一個不小的問號。直至重新迎回方才所看見的幾幅照片之後,想起了那份純粹,不由得會心一笑。

不可否認地,其實原初在購買這本書的想法裡,直覺地感受到這一幅幅的照片裡有著我的攝影作品中所缺乏的質素。然而,那模糊的概念卻一直停留在腦海中。幾次不斷翻閱的過程裡,才突然驚覺,這所謂的質素裡其中之一便是「故事性」。覺得伍佰的照片裡,有很強烈的故事性,那樣的特色可以將觀者拉進照片的世界。或者說,牽引出每個人內心相似的圖像所構築出來的故事。那是一個進入,進入照片、進入故事、進入自身。那樣的感動裡,鋪陳著一種真摯毫無隱藏的真摯。無怪乎,伍佰在其照片的敘述裡,談及自己的潔癖,那像是一種對於「真」的信仰吧!

「我的潔癖竟是對自己的一種求全。譬如我希望我在他人的面前是一個不油條、也不做表面功夫的人,一點點都不行…我的潔癖是我必須要相信了才能去說那些話…原來簡短的而精確的說話方式是因為可相信的事如此地少。」

回到自己身上,重新觀看自己的攝影作品。原本以為在少掉了科班學習的過程情境下,可以回到素人的真性。但是,心裡頭潛在對於美的執著,不知何時竟轉而成為一種框架,攝影時的框架。於是,仰賴直覺與真摯的攝影作品,雖然同樣地可以反射內心的思維,但卻也訝然驚覺,與伍佰的作品相較,其少掉了關鍵的自由度,或者該說是一種對於自己的信任。

也就是說,對我而言每次的攝影彷彿都是一件未完成的過程,因為其所仰賴的是作品完成後,透過內心印照的詮釋。自己願意去相信,因為透過「真」,所以那詮釋才成為可能。只是,原本的「真」,卻在「美」的框架裡躲藏了起來。因為,害怕求真卻遺落了美的本質;因為,內心裡憂心著自己的攝影能力;因為,潛在對於自信的迷惘所引發對於自由的限制。

框架裡的「真」,經過了修飾,雖然仍不脫「真」的本質,但卻少掉了「真」原本所具備的豐富性與共鳴力。重新回望著自己的攝影歷程,也許在慢慢累積了足夠的攝影經驗後,可以開始嘗試著拆離這所謂的框架。回到原初的「真」,而非經過「美」的修飾的「真」。因為,那樣的真,更是另一種具備更強渲染能力的美。

過去,很多人會說,我所拍的照片很像明信片。聽見這樣的話語其實憂喜參半:喜的是它具有一定水準的攝影美感;憂的是它少掉了故事性與引發思考的直透性。美是一種感動,然而,原本所追求的是從美引發出內心的震懾,進而帶出對美的思維。然而,最近幾年,卻慢慢的覺得,「美」所引發的共鳴力也許精彩,但其強度卻弱於「真」所直接撞擊出來的力道。或許,那無所謂好與壞的分野,只是回到創作者自己本身所追求的信念。一如作者在書中所言:

拍照對我來說是種尋找,甚至是種救贖;如果我可以藉此,把心中期望的真理與內心想掉落的地方給拍出來,因而發現自己的腦子在轉動的模樣…

同樣的期待發生在自己過去對於攝影的書寫裡,無怪乎,閱讀時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思。而對於旅行的詮釋,則又是與作者相契合的另一個觀點。

旅行是我很需要的事情。因為旅行會讓我跟我的反應單獨相處,進入我自己絕對的潔癖感中,讓我默默成長。

另一方面,在閱讀過程中剛好看見了不同的媒體對於作者的一些專訪,感到訝然的是作者所仰賴的創作工具竟然不是目前所流行的數位相機。其在受訪時所說的一句話:「無法預期比迅速可知更有魅力。」更是讓我頻頻點頭。其實,內心裡一直覺得,拍攝時所謂的迅速可知,有時反而破壞了原初的真摯,因為潛在裡想要修飾的動機仍在。所以,對我而言,那「無法預期」四字給出了心靈語言的對話空間,成就了照片中的真摯與情感的豐富。

書末,作者提出了對於自己攝影的看法:

在看過許多大師的作品之後,我確定這中間的確是存在著一道牆的。也許有一天我也能跨越,也許不能…

    回到自己身上,想起了前一陣子對於攝影的一些想法。找著了一些答案,也牽引著繼續走下去的心意。加油吧!





延伸閱讀


關於攝影的思維這一系列書寫的介紹與總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