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從師長的啟發中拓展格局與認知】

【碩博士生如何從師長的啟發中拓展格局與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碩博士的求學旅程中,師長的智慧往往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引路燈塔。作為一名目前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學者,我特別感受到,從師長的價值觀與洞見中獲得的啟發,如何幫助我在學術與人生中找到更清晰的方向。其中,台大數學系的王金龍教授和洞見深刻的吳伯凡老師,帶給我至關重要的影響,讓我在知識與格局上都大大成長。

raw-image


▋王金龍教授的價值觀啟示


我在台大數學系一年級時,幸運地遇到王金龍教授,修讀他的微積分課程。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金龍教授不僅傳授數學知識,更在言行中融入了他對格局與人生的深層見解。教授講話中透著一股篤定,讓我在課堂上深刻體會到他對長遠格局的重視。他常提醒我們,人生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當下,更要著眼於未來的長期影響,避免急功近利的抉擇。


這些價值觀在我後來選擇專攻統計與資料科學的時候,給予了我極大的支持和清晰的指引。金龍教授曾說:「想得夠清楚,走得就不會後悔。」這句話讓我在面臨學術與職涯的關鍵選擇時,懂得先理清目標,讓自己在之後的路上不再猶疑。這樣的清晰思維,也讓我在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中能全心投入,不被其他雜念左右。對於我們這些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價值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使我們在成長路上少了迷惘,增添了方向感。


▋吳伯凡老師的「格局」與「暗局」洞見


在研究統計和資料科學的過程中,吳伯凡老師的「格局」與「暗局」概念,對我的思維方式帶來了深遠影響。他在《講透道德經50講》中提到:「你能看到的格局,總是隱藏著某種暗局;如果你看不到暗局,你看到的世界或許是一個騙局。」這句話提醒我,表面現象往往掩蓋了更深層的邏輯,學術研究也是如此。


每次在「得到APP」上聽吳老師的課程,我都覺得自己的認知維度被拓展了一層。他的課程幫助我養成了剖析現象背後的思維模式,讓我在進行統計分析時不再僅僅依賴數據的表層關係,而是訓練自己去辨別潛在的因果聯繫,避免因為直觀結果而掉入思維陷阱。這樣的洞察力對於我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來說,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思維素養,幫助我在分析中找到更真實的結論。


總結來說,王金龍教授的價值觀引導和吳伯凡老師的洞見啟發,讓我在學術研究和人生抉擇中都收穫良多。這些來自師長的智慧讓我不僅在知識上精進,也讓我更具備長遠的格局與洞察。對於所有碩博士生來說,學會從師長的教誨中汲取啟發,將使我們在未來的學術與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定。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比較好的思維方式,是“反省思維 Reflective Thinking”,是對於問題反覆且嚴正地持續思考過程。」 「心裡有些事情往來著,醒著的時候叫做思考,睡著的時候叫做夢。」 「反省的思維,不止於觀念的“連續 Sequence”,更要求他連續的“結果 Consequence”,是
最近,我在公司製作了一份組織圖,對整個組織結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不同職位的職能和協作方式,讓我更加理解新創公司的運作方式和挑戰。這份組織圖不僅有助於理清公司內部架構,還啟發了我如何在個人創業項目中應用這些經驗。 ▋ 新創公司的多團隊協作架構 我所在的新創公司目前有六個主要團隊,分別
雖然現在 GPT 等工具可以協助英文寫作,但我深刻體會到,寫出真正有深度的英文文章,還是依賴多年來的積累。回顧我的英文學習之路,從高中到如今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這一路上的點滴對我英文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分享我的學習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高中啟蒙:用實際需求推動英
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時間閱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閱讀的能量」。根據我的經驗,早晨起床後的前兩小時,以及通勤上班的路上,是我「能量高峰」的時段,最適合進行閱讀。然而,回家通勤的時間和睡前則不適合閱讀,這時候更適合用來寫作。這種因應不同能量狀態安排閱讀和寫作的方式,讓我在生活中更有效地吸收知識和產
1. 過度擔心自己在「低谷」 - 事實上,根據最優化理論,你無法真正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是「低谷」或「高原」。感覺到的「停滯」也許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 2. 沒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 停滯不前時,不妨考慮「另一個維度」的提升,比如強化數據分析、說故事的能力、編程或
研究所裡總有些「自嗨型碩博士生」,說話口若懸河、好像什麼都懂,但每當一問具體文獻或理論出處,便顯得支支吾吾、無法給出有根據的回答。其實,這些人若能善用像 Obsidian 這類筆記軟體來建構自己的學術工作流,將有助於系統化地整理和深化知識,避免淪為只在表面「自嗨」的窘境。以下來看看他們的三大常見
「比較好的思維方式,是“反省思維 Reflective Thinking”,是對於問題反覆且嚴正地持續思考過程。」 「心裡有些事情往來著,醒著的時候叫做思考,睡著的時候叫做夢。」 「反省的思維,不止於觀念的“連續 Sequence”,更要求他連續的“結果 Consequence”,是
最近,我在公司製作了一份組織圖,對整個組織結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不同職位的職能和協作方式,讓我更加理解新創公司的運作方式和挑戰。這份組織圖不僅有助於理清公司內部架構,還啟發了我如何在個人創業項目中應用這些經驗。 ▋ 新創公司的多團隊協作架構 我所在的新創公司目前有六個主要團隊,分別
雖然現在 GPT 等工具可以協助英文寫作,但我深刻體會到,寫出真正有深度的英文文章,還是依賴多年來的積累。回顧我的英文學習之路,從高中到如今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這一路上的點滴對我英文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分享我的學習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高中啟蒙:用實際需求推動英
在忙碌生活中找到時間閱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閱讀的能量」。根據我的經驗,早晨起床後的前兩小時,以及通勤上班的路上,是我「能量高峰」的時段,最適合進行閱讀。然而,回家通勤的時間和睡前則不適合閱讀,這時候更適合用來寫作。這種因應不同能量狀態安排閱讀和寫作的方式,讓我在生活中更有效地吸收知識和產
1. 過度擔心自己在「低谷」 - 事實上,根據最優化理論,你無法真正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是「低谷」或「高原」。感覺到的「停滯」也許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 2. 沒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 停滯不前時,不妨考慮「另一個維度」的提升,比如強化數據分析、說故事的能力、編程或
研究所裡總有些「自嗨型碩博士生」,說話口若懸河、好像什麼都懂,但每當一問具體文獻或理論出處,便顯得支支吾吾、無法給出有根據的回答。其實,這些人若能善用像 Obsidian 這類筆記軟體來建構自己的學術工作流,將有助於系統化地整理和深化知識,避免淪為只在表面「自嗨」的窘境。以下來看看他們的三大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