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生物,老師們總是會提到「種」(species)的定義包括了「在自然狀況下能交配並產生具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這個「天條」,而研究新種的演化時,也常常會提到「生殖隔離」是新種演化的一個重要階段。
不過,對動物來說,不同種雜交,產生的下一代幾乎都沒有生殖能力。如馬與驢雜交產生騾,就沒有生殖能力。
但是,很奇妙的,植物好像比較不受到這個限制。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小麥了!麵包小麥是所謂的「異源六倍體」(allohexaploid),體內有三種不同植物的基因;而台東很重要的農作物「鳳梨釋迦」,也是我們很熟悉的釋迦與南美洲釋迦的雜交種。
雖然看起來植物好像比較容易產生異源多倍體,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同種植物間不存在著生殖隔離。如不同種的薺菜(Capsella)之間的雜交,就常常失敗。
最近的一個研究,解開了薺菜到底為什麼雜交那麼難的原因。
研究團隊利用了三種薺菜:Capsella orientalis(Co)、Capsella rubella(Cr)與Capsella grandiflora(Cg)進行雜交。這三種薺菜,其中Co與Cr是自交種,Cg是異交種。當Cg是母本、Cr是父本,或Cr是母本、Co是父本時,雜交會成功;但是若以Cr為母本、Cg為父本,或是Co為母本、Cr為父本時,雜交就會失敗。他們發現,雜交失敗的種子裡面,出現胚乳細胞化延遲以及種子發育終止的現象。
因為這個現象很像母本少了RNA聚合酶IV的次單元的突變株,而觀察染色質也發現,雜交失敗的種子胚乳的染色質變得鬆散,這個也符合少了RNA聚合酶IV次單元的性狀。
少了RNA聚合酶IV次單元的植物,還會因為無法合成小RNA,造成染色體的甲基化(methylation)降低;於是研究團隊觀察胚乳甲基化的程度,發現果然甲基化的程度也降低了。
既然甲基化的程度降低了,那麼,小RNA是不是也變少了呢?研究團隊分離了胚乳組織進行小RNA定序,結果發現,在雜交失敗的種子中,小RNA的量明顯減少。尤其是一種被稱為sirenRNA的小RNA,減少了很多。
sirenRNA是一種大約24個核苷酸長的小RNA,最早是在2013年從水稻的胚乳中發現。發現它的研究團隊發現,sirenRNA主要來自於母本,且在胚乳中大量表現。因此,就將它命名為siren,意為「胚乳中的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 in the endosperm)。
他們發現,當sirenRNA大量減少時,會造成一些特定的基因,如AGL(AGAMOUS-like MADS-box)的表現量上升。AGL是轉錄因子,負責調控胚乳增殖、控制胚乳細胞化的時間。當AGL表現太高時,會造成胚乳發育異常。也就是說,當sirenRNA變少時,AGL的表現量上升,造成胚乳發育異常,所以就無法產生種子。
如果雜交失敗是因為來自母本的sirenRNA不夠多,那麼,是不是可以靠著提高母本sirenRNA的量,來提高雜交成功率呢?是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他們使用了四倍體的薺菜作為母本、二倍體的薺菜作為父本進行雜交時,就算母本是Cr、父本是Cg,或是母本是Co、父本是Cg,種子還是能夠正常發育。也就是說,當來自母本的sirenRNA量足夠時,AGL基因的表現就無法增加太多,於是胚乳可以正常發育。
這個發現,符合所謂的「親本衝突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來自母本的調控因子主要會抑制胚乳生長,而來自父本的則有相反的效果。這也意味著,只要可以提高母本的sirenRNA比例,要進行成功的異源雜交並不難。
不只是薺菜,科學家們在阿拉伯芥、水稻、番茄中也常觀察到異種雜交的種子無法發育的現象;而且,也都與sirenRNA有關。
不過,小麥似乎特別容易進行異種雜交,是否是因為小麥並沒有類似的機制呢?經過搜尋資料庫,目前好像還沒有找到小麥有sirenRNA,但還沒找到並不代表已經有人努力過但失敗,所以目前也不能妄下定論。
總而言之,這個研究讓我們瞭解,異種雜交的成功關鍵,在於母本是否能提供足夠的sirenRNA。這也意味著未來在進行異種雜交時,可以考慮用一些方法來提高母本sirenRNA的量,好讓異種雜交的成功率提升。
參考文獻:
Dziasek, K., Santos-González, J., Wang, K. et al. Dosage-sensitive maternal siRNAs determine hybridization success in Capsella. Nat. Plants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4-01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