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大腦,不管智商高低,連猴子都是自私的。那除了自身的價值觀,一個人的善良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隱含著「不平等弱勢」?因身處弱勢,而潛意識的討好他人、融入群體,減少競爭對手的威脅,從而讓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無害者?
雖說,善良與自私都是自我保護的行為,但同為弱勢群體的條件下,善良的處境往往又會比自私更加艱難。這樣的弱勢條件及性格,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若沒有進一步的突破,只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加弱勢。
於是,男孩與老狐狸有了接觸。兩人的父母都是社會上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儘管兩人日後都被稱為老狐狸,也都因為不滿而有了動機的萌芽,但兩人在選擇上卻有著些微的不同。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教育、宗教,還是農業時代的互助,讓有些人會在無益,甚至是有害自己的情境下無條件選擇禮讓。這樣的同理,有時候會顯得特別的軟弱,明明應該是替自己爭取權益的時候,卻收手了,只因為情感上的同理。
殘酷的是,在同理與禮讓下,對方因禮讓而受惠,自己則因禮讓而吃悶虧,甚至嚴重影響自己的未來,連同家人也跟著受影響。
現在回想起來,為什麼會軟弱到連自己的權益都不敢爭取? 身高、性別、輩份,又或者是身分地位?
這是一個充滿各種人性的社會,如果身處於相對弱勢的家庭,那還真的得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讓自己同理中又帶有堅強、自信與自私,這會讓你比較能在現實社會中生存。
對於過度同理的人,我會建議他改變想法。當你開始有了: 『他的狀況好像不是很好,我是不是應該拿出我的新台幣幫幫他?』的時候,左肩的小惡魔必須適時的蹦出說: 『但其實你自己也沒錢,你有什麼條件去無條件幫他? 而且他其實過的比你好,你還是顧好你自己吧!』
我自己也在想,為什麼弱勢的人會如此難往上爬,是什麼樣的阻力與摩擦成本? 我自己目前將原因列為這幾項:
教育 :
(1) 學校的教育不是主要關鍵,關鍵在於原生家庭的教育,包含價值觀、思維、情緒和行為舉止。我之前就曾看過,有家長教育小孩,不需要讀太多書,人只要肯做,就不怕沒飯吃,你看有些創業家不也都只有小學、初中畢業? 這樣的說法,似乎也沒錯,但事實上,他們說的那些創業家除了想法與天分,在日後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自我進修上。但你傳授的只是讓你的小孩以勤勞的勞動換取收入,這兩者還是有落差。況且,在這個時代,如果你不自主學習新的事物,會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動,讓過往安穩的生活不再那麼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