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2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伯14:【约伯悲叹人生,求神施怜悯】

伯14:【约伯悲叹人生,求神施怜悯】

   一、人生在世短且苦(1-22)

                   一、人生在世短且苦(1-22)

约伯从个人的不幸看到人类悲苦的命运──人生如朝露,瞬息逝去。故他祈求神不要折磨受造的人类。 在极度沮丧中,约伯认为树木比人的命运好,前者被砍后仍可再生,而人死了就完全消灭。从绝望中约伯忽然显出希望;他渴望阴间只是暂时隐藏的地方,直至苦难过去。再次跌进绝望中,人死后便面对着肉身腐烂的痛苦,与世界隔绝。

【伯十四1】「“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妇女生的人,生命多么短暂,又充满愁苦。十三28至十四章末,约伯感叹人生太匆匆,世间也无完人。既然如此,神何不让世人乐享此短暂生命,反要求人没有过犯呢?树断了可以再长,人死了一去永不返(7~10节)。他愿在阴间躲避神的忿怒(13节),但连大山都能崩塌,人岂能逃避神的毁灭?

【伯十四2】「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他就像一朵花生长,转眼即谢,飞逝如影,不得停留。 「出来如花」:圣经常用花来比喻人生(诗90:6;103:15;赛28:1,4;40:6;雅 1:10,11;彼前1:24),这是为要强调人生的无常与有限。对约伯而言,辉煌的往日如同凋谢的花一般虚妄。不仅如此,约伯并没有确凿无疑地拥有将来必得恢复的异象或来世的盼望(7-10节)。可以说,本节中的约伯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悲观主义。与此相反,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能给我们的信仰带来极大益处。因为这样的认识不仅保守我们脱离骄傲,也促使我们进到耶稣基督之恩典里面。

【伯十四3】「这样的人你岂睁眼看他吗?又叫我来受审吗?」

     这样的人,你还忍心苛待、审判他吗?「你岂争眼看他吗?」即“如此无足轻重的人,你还要追究、惩罚吗?”「叫我来受审吗?」即:这么软弱的人,还要到如此伟大的神面前受审吗?

【伯十四4】「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

      污秽的人能出洁净的东西吗?不可能,绝对没人办得到。在这里,约伯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人的原罪,而只是:(1)在神的绝对权威面前看到了软弱无力的自己;(2)并以这种软弱来求告神施怜悯和慈悲。「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4节),这本来是以利法的观点(四17),但从对神的认识完全不同(十二14~25)的约伯口中说出来,言下之意就是「只有神能」,因为「在神有智慧和能力,祂有谋略和知识」(十二13)。这是约伯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也是他对神始终的信心:「我知道,祢万事都能做;祢的旨意不能拦阻」(四十二8)。

【伯十四5-6】5「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数在你那里,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过;」6「便求你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

     人的寿命早已经定了;他在世的岁月由你支配。你所定的界限没有人能够越过。说明人类的软弱。他的生命十分有限;没有几年他就要过去。就求你转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到他像雇工一样享受他的日子。「像雇工人完毕他的日子」(6节),指雇工在晚上得着歇息,比喻人生最后只是等着死亡来解脱劳苦。

【伯十四7】「“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

     就是一棵树,也有它的指望,被砍下来以后,还可以重新发芽,长出新嫩的枝子。约伯曾经看见树被砍下,也见过树重新长出,像原先一样茂盛。可是人的指望连一棵树都不如。

【伯十四8-9】8「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9「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

     虽然树根衰老在地里,树干也枯死在土中;可是一有水气,它就会发芽,好像幼树生长枝叶如新栽的树一样。到了雨季,看上去已经死亡的树根会复苏,长出枝条。约伯盼望神能够让全然失去生命力的自己起死回生,如同那从枯萎的树桩中发芽生长的嫩枝一样。以赛亚正是用植物的这种生命的复苏,预言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他就是将要拯救世人的弥赛亚(赛11:1)。 

【伯十四10】「但人死亡而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

      可是人一旦死去,立即失去气息; 他吐出最后一口气,从此不知身在何处。在极度沮丧中,约伯认为树木比人的命运好,树木被砍后仍可再生,而人死了就完全消灭。约伯在这段对神动之以情,要神想到人比植物还软弱,死了就失去了一切的希望。当然,这是约伯时代对死亡以后的状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产生的悲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约伯在这种状况下仍然信神。

【伯十四11-12】11「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12「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海水能干涸,江河能枯竭。人死了不能复生;即使天地废了也醒不过来,不能从长眠中唤醒他们。「海中的水」(11节)原文是「湖中的水」(英文ESV译本)。中东有许多季节性的河湖,夏天旱季干涸(六15),冬天雨季复流(诗一百二十六4)。约伯用自然事物来对比人的死亡。树木虽然衰老、枯干(7~10节),但只要「得了水气」(9节)就会复苏,而人却「死亡而消灭」(10节)。河湖虽然在旱季会干涸(11节),但在雨季又会充满水,而人躺下了却「不再起来」(12节)。 

【伯十四13】「惟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纪念我。」

     但愿你把我藏在阴间,让我隐藏起来,直到你的怒气消失,恳求你定下日期再来记念我。约伯渴望死亡能够成为他目前之痛苦的解脱。他若可以指望阴间以外有复活,便能忍受目前的困难。「惟愿祢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祢的忿怒过去」(13节),表示约伯将带着信心下到死亡之中,相信死亡只是暂时被神「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待祂的「忿怒过去」。

【伯十四14】「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被释放”或作“改变”)。」

     人若死了,还能复活吗?我要在我一切劳苦的日子等待,我也要等候那好日子,等到我得释放的时候来到。死亡就是争战的一种解脱。本节的意思是说:“约伯只有忍受眼前的苦痛,这是人人都有的命运(看七1),直等到神记取他,拯救他出苦难,得到一个改变了的新生命。他不敢作此期望,除非神肯赦免他的罪孽,忘记他的过犯(16~17节)。

【伯十四15】「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

      那时,你要呼唤,而我要回答;你必渴慕你手所作的,也就是你会喜欢你所创造的我。「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指有一日神会盼望再与约伯交往。「祢呼叫,我便回答」,指约伯盼望神唤醒藏在阴间的他。约伯相信神不会忘记祂所造的。所以他有复活和永生的指望。

【伯十四16】「但如今你数点我的脚步,岂不窥察我的罪过吗?」

      那时,你会察看我的脚步,岂不鉴察我的罪吗?但你不追究我的罪过。约伯已经扫视神有朝一日会施恩纪念他;但异象消失了。约伯又看见自己目前的苦难,和神对他的生活的监察。

【伯十四17】「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缝严了我的罪孽。」

      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口袋中,我的罪孽你也牢固封着。 「我的过犯被你封在囊中」:有人将本节解释为神遮掩约伯的罪过,然而,“囊”并不起遮掩或消除的作用。反而起保存作用(创42:35;箴7:20)。因此,这节经文应当解释为“在惩戒的层面上,神一一纪念了约伯的罪状”。对约伯而言,神与其说是一位慈爱地赦免人之亏缺的神,不如说是无比公义而不容丝毫罪恶的震怒之神。 

【伯十四18-19】18「“山崩变为无有,盘石挪开原处。」19「水流消磨石头,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尘土;你也照样灭绝人的指望。」

     正像山冈崩溃粉碎,岩石从原处被挪开。流水磨损石头,大雨把土地冲走;你也要毁灭人的希望。作者以火山、洪水等自然现象作为比喻的素材:(1)为荣华一时的约伯竟然在眨眼之间就末落的事实发出叹息;(2)并认为这种末落是靠人力所不能避免的。对希伯来人而言,山象征着恒久不变(创49:26;哈3:6)。因此本文意味着,既然山都如此轻易地被摧毁,何况脆弱的人。约伯曾表达了他的希望,尽管像透过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13:12)。但是现在他指责神如此对待他的人生,使他的希望破灭了。他用崩山走石来比喻人生的悲剧。如同滚动的岩石和愤怒的河水摧毁大地,人生的不幸也要摧毁人的希望。约伯把不幸归咎于神。

【伯十四20】「你攻击人常常得胜,使他去世;你改变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

      你常常攻击他,要他消逝;你改变他的容颜,使他衰老,然后遣他离世,叫他往而不回。即持续不断的苦难最后导致死亡。 神的救赎的计划此时还没有完全启示给人,约伯只能凭人有限的智慧来体会,认为人所以无盼望是神不理会的结果(19节)。神既不施援手,约伯的生活全是苦痛与悲哀(21~22节)。

【伯十四21】「他儿子得尊荣,他也不知道;降为卑,他也不觉得,」

   他的儿女得尊荣,他并不晓得,他们降为卑,他也不觉得。不管如何,当约伯回头看到自己的身体与处境,不由得失望悲叹了起来,他不觉得自己还有什么希望。

【伯十四22】「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他只感觉到身上的痛苦;他只为自己的身世悲哀约伯与三位朋友第一回合的辩论到此结束了。神使用第一个工具以利法,使约伯在痛苦消沉之中(六11~13),重新鼓起勇气(六10)转向神(七11、17~21)。神又使用第二个工具比勒达,启发约伯对神的公义和主权(九22~24)进行更全面、深刻的思考,思想神对生命的旨意到底是什么(十8~13),祂为什么既「创造」(十8)、又「毁灭」(十8),并且「久有此意」(十13)?神也使用第三个工具琐法,刺激约伯通过对生命(1~6节)与死亡(7~12节)的思考,转而仰望救赎(13~17节)。

    虽然约伯的各种问题越来越逼近真理,但却始终不能到达;虽然约伯掺杂血气的辩论精彩犀利,但既不能驳倒对方,也不能安慰自己,反而让他在亢奋之后陷入虚脱(22节)。然而,神并不会让约伯停留在「身上疼痛,心中悲哀」(22节)的暗淡里;祂使用三个工具来对付约伯,是要造作约伯,把约伯从「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六11)的光景里,带向「主给他的结局」(雅五11)。因此,这三位最佳配角不肯安静,急着再次发言,再次把约伯从自怜中赶出来,寻找生命的「指望」。当我们受苦的时候,许多问题也常常使我们陷入困惑、矛盾甚至消沉:苦难是应该怪自己、怪魔鬼、还是归咎于神?神应许的国在哪里呢?祂什么时候才会聆听我们的祷告呢?祂什么时候才有所行动呢?但我们也可以断言:神必然会差遣祂的器皿来引导我们的心思,让我们从祂那里寻求答案,因为祂确实在那里等着回答我们。约伯与三位朋友的第一轮辩论在这里结束。他们的结论都是约伯因自己的罪而受苦。约伯推翻他们的假定,认为死亡是他惟一的解脱方法。但他激起了三位朋友的忿怒,他们渴望再次发言。

上图:南地旷野中枯干的皂荚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