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書 第七章“倚賴”寫的讀書筆記
作者:斯托德 (John Stott) 著;黄淑惠译. —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1
生命中最深刻的學習,常常來自我們最脆弱的時刻。閱讀《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七章《倚賴》,彷彿是一面明亮的鏡子,照見了我們人性中的軟弱與真實。這是一個關於倚賴的故事——對神的倚賴,對他人的倚賴,以及學會在倚賴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次意外跌倒的經歷。那是一個平常的清晨,他不小心被椅腳絆倒,髖關節受傷,動彈不得。在地板上,他完全無法自救,必須依賴緊急求助系統和友人的幫助。從那一刻開始,他深刻地體會到:倚賴不僅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跌倒的瞬間,象徵著我們生命中那些不堪一擊的時刻——當我們的力量用盡,當我們的能力失效,當我們不得不放下自尊,向他人伸出求助的手時,我們才能明白,倚賴並不是羞辱,而是神設計的生命之道。
作者坦言,他從小接受英式教育,習慣了克制情緒、隱藏脆弱。然而,在手術康復期間,他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淚流滿面。那不是因為疼痛或懊悔,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情感宣洩。他說:「如果耶穌都曾在拉撒路的墓前流淚,祂的門徒又有什麼理由不能哭泣?」
淚水成為作者釋放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神賜的禮物。在淚水中,他感受到神的安慰與同在。這一段經歷告訴我們,流淚不是軟弱,而是與神同行的記號。當我們允許自己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悲喜交織,我們才能真正領悟,什麼是倚賴的自由。
倚賴不僅是我們對神的需要,也是彼此之間的承擔。書中提到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神造我們,就是為要成為彼此的負擔。」這話初聽或許有些刺耳,但越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實與美好。
我們一生下來,便倚賴父母的愛與照顧;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有無數次需要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幫助。而當我們年邁無力時,則需要再一次接受他人的照顧。這不是羞辱,而是神所設計的生命循環。書中提到一個動人的比喻:耶穌降生為人,祂也曾需要母親的餵食與呵護,甚至在十字架上,祂的身體完全失去行動的能力,倚賴他人。然而,這些倚賴並未使祂失去尊嚴,反而彰顯了祂的神聖與愛的力量。
書中也提到,倚賴與獨立並非對立,而是生命中的一種張力。我們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學習平衡這兩者。有時候,神呼召我們學習獨立,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而在另一些時候,祂則要我們謙卑自己,接受來自他人的幫助。
這種學習的過程,充滿挑戰與恩典。正如耶穌對彼得說的話:「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翰福音21:18)這段話,不僅是對彼得命運的預言,也是對所有基督徒生命歷程的描述。
最後,書中以《溫馨接送情》這部電影為例,展示了一段從拒絕倚賴到彼此接納的動人故事。黛西夫人從一開始抗拒接受司機虎克的幫助,到最終全然依賴他的照顧,這段轉變見證了倚賴如何讓人敞開自己,體驗愛與關懷的力量。
在基督裡,倚賴不是懦弱,而是與神同行的信心與順服。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接受他人的幫助,我們也在學習成為他人的依靠,完成神所賜的彼此擔當的使命。
倚賴,是神設計的生命韻律。它教我們謙卑,讓我們感受到愛的重量與深度。當我們接受倚賴的真理,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恩典。
在倚賴中,我們不僅經歷神的供應,也見證祂透過人際關係展現的豐盛恩典。正如作者所說:「神造我們,就是為要成為彼此的負擔。」在這份負擔中,我們找到生命的連結與愛的意義。願我們都能在倚賴中學習成長,走向更深的成熟與屬靈自由。
2025-01-08
詩情畫意:生命中的柔弱與愛的承擔
在柔弱之中,
我們聽見一種聲音,
如晨光微微滑過傷痕的邊緣。
那是生命中最深的呼吸,
倚賴的不只是空氣,
還有愛的重量,
輕輕壓在疲憊的肩膀上,
又托起破碎的靈魂。
跌倒,是一種學習的姿態,
像風吹過枯黃的葉片,
我們躺臥於泥土,
以為是終點,
卻發現那裡有種子發芽的聲音,
有一雙手穿過幽暗,
說:「起來吧,我在這裡。」
眼淚,
流過的是羞愧還是自由?
當我們的面具卸下,
當控制不再是信心的代名詞,
我們才看見,
主的眼淚曾為世人而灑,
那每一滴裡,
藏著不離不棄的應許。
愛,是彼此的擔當,
如耶穌的十字架,
祂的背負,
成為我們得生命的出口。
每一次倚賴,
都是一場與驕傲的告別;
每一次承擔,
都是愛在裂痕中綻放。
倚賴與獨立的張力,
如同海與岸的對話。
有時我們如潮水湧向未知,
有時我們如沙灘承受浪擊。
但主的應許,
如夜空的北極星,
在看似矛盾的拉扯中,
指引我們,
走向祂為我們預備的自由。
在這柔弱與愛的篇章中,
我們看到了一種屬靈的美學:
脆弱不是失敗, 而是恩典的容器;
愛的承擔, 是一場無盡的給予與接受。
願我們成為那雙彼此扶持的手,
在信仰的光中,
編織生命的連結,
直到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