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素樸的想像中,地球如此之大,人類如此之小。冷酷的大自然並不在乎你正在或想要做什麼,缺乏力量的我們,不會真正對世界造成影響。然而,就像看似穩固的象鼻岩可以在遊客的活動和自然風化中,沒讓你來得及反應便斷掉。當我們回頭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時,許多事情都已經不同。
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表在人類活動下改變;主要的河流大多已經築壩或改道。肥料栽種所產生的氮素超過所有陸地生態系自然產生的總量,漁業的發展也讓沿水海域的生態大幅改變,魚群大量減少。
一半以上世界可用淡水流量受人類控制與使用,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石化燃料的運用、與大量的森林砍伐,一方面將沉積多年的元素短時間內釋放回大氣,另一方面也讓自然植被對大氣進行調節的能力大幅降低。環境改變了,基於人類沒有節制的「發展」。
*
就像在經典電影的影響下,當我們聽到「侏儸紀」,腦中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會是恐龍。如今這個世界的樣貌,也將對未來的探究者揭示,當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智人」是當時的優勢物種。這些農業與工業造成的地質變化,便是我們的「足跡」。
千禧年之際,研究大氣化學,向人們揭示了臭氧層破壞原理的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約瑟夫.克魯琛 (Paul Jozef Crutzen)在一場國際環境會議中,向所有人指出「我們不再處於全新世了,我們處於人類世」,並在2002年於《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闡釋了人類如何對地球造成影響,名為〈人類地質學〉的文章(前面提及的部分資料,便是出自其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作為一個新的、來自其他自然科學領域學者發出的地質時期提議,地質學家們很快便接受了這種提議的積極價值。雖然對於「人類世應該從何時算起?」的問題還沒有明確的共識--有人同意克魯琛從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期作為開始;有人認為應當要從第一次核試爆「三位一體」實驗開始;也有學者認為,從農業革命,人類對地質將造成決定性改變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但多數學者們都認同的是,在所謂的「文明」的運作之下,人類對地質與氣候造成了巨大影響,已經是無法被忽視的重要事實。
我們需要去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科技的進展確實對一部分人類帶來許多肉眼可見的生活品質提升。但在這些益處的另一面,世界性的危機也近在眼前。
*
在疫情與戰爭爆發的這幾年,許多人已不再談論氣候危機。的確,對很多人處於糟糕處境中的人而言,我們當前的生活就已經是如此的岌岌可危,誰還顧的到環境?但其實即使是在更早之前,重視氣候議題的人也經常被看作是某種矯情、杞人憂天,或甚至被陰謀論地當作是已開發國家限制後進國家發展的有目的性的論述。
的確,相較於那些在全球經貿之下已經能夠靠低汙染產業創造經濟價值的國家,後進國家對於那些容易產生污染的產業很可能有更高的依賴程度。這使得氣候危機的相關討論不可能不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一個與國家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的高度政治化議題。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經濟發達如美國,也還是會有如川普這樣的政客將反對氣候議題當成其吸取支持度的重要政治表態。也無怪乎亞當.麥凱(Adam McKay)會需要如此用力地去諷刺政客和跨國企業,並透過劇中角色之口,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快抬頭!」了。
說真的,面對如此大的,從蒸汽機發明(或按照威廉.拉迪曼(William F. Ruddiman)的想法,從八千年前的農業革命)以來一步步累積的改變。要去如同「將象鼻岩黏回去」那樣尋找一種讓自然環境「恢復」的想法,與其說是過分樂觀,不如說完全是搞錯方向了。
但我們應該要去讓這台蒸汽火車繼續往明知沒有路的方向開過去嗎?還是,我們至少要更加重視這些議題,去讓擁有相關知識的科學研究者、擁有相關權力的決策者以及掌握資源和技術的跨國科技巨頭把更多的心力投入在這些地方。
網路與數據的世界確實已經豐富到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地步,但如果我們真實身體所處的世界已經一天天地不再適合讓人們安睡,無論是「元宇宙」或其他天花亂墜的科技願景,終究會是一場沒有活人有機會做的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