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化差異導致對COVID-19的反應,截然不同?

raw-image

來自80多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領先的心理科學家、學者、臨床醫生、研究人員、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組成的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於2024年12月19日星期四的新聞稿中描述近期的研究: 分析國際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對COVID-19的反應截然不同。由於內容著實「有趣」,且台灣也被援引為抗新冠成功的案例,特此摘譯提供大家參考。

APS允許網站內容用於教育目的,因此本篇格子將永續開放閱讀。該新聞稿摘譯如下[1]:

~

Hello Kitty,她看起來像一隻貓,反映了她的國家文化規範的一個重要面向——她不需要嘴巴,因為在日本,讀懂別人的感受更重要,而不是宣傳自己的感受。這種趨勢可能導致日本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很容易採用戴口罩的做法,特別是與不願遮蓋最常用於表達其獨特想法和感受的面部特徵的美國人相比。 

本期《公共利益心理科學》 探討了美國和東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不同的 COVID-19結果。史丹佛大學的APS William James研究員Hazel Markus和她的團隊闡釋了文化預設(或特定文化中的常識性思維和感受方式)如何解釋對COVID-19大流行的截然不同的反應。 

對社會選擇的偏好願意等待和調整以及冷靜的態度是導致日本、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國家更有效應對病毒的一些文化因素。相較之下,在美國,人們傾向於個人選擇、控制態度,以及變得憤怒或經歷其他高度興奮情緒的傾向。 

這些不同的文化反應,可能導致每個國家與新冠病毒相關的死亡人數有巨大差異。截至2023 年3月,美國已有110萬人死亡,日本有73,000人死亡,台灣有17,700人死亡,韓國有 34,100人死亡。作者寫道:

雖然COVID-19 死亡人數的差異表明,一些國家確實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應對這一特定危機,但我們並不認為一組文化默認值通常比另一組'更好'或'更差' 。
這裡概述的兩種預設配置都承載著歷史上衍生的文化智慧,並且在過去的各種情況下都具有適應性和有用性。 

Markus的合著者包括 APS 院士 Yukiko Uchida(京都大學)和 APS 院士 Jeanne Tsai、史丹佛大學的 Angela Yang 和 Amrita Maitreyi。 該團隊綜合了主流媒體的文獻、報告、高層公眾人物的引述,以及記者、學者和其他評論員的分析,以證明文化默認在每個國家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公共訊息中是如何顯明的。 作者寫道:

我們證明了為什麼特定的流行病行為,在一種文化背景下是合理且有意義的,但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則不然。...我們的觀點是,這些文化默認值,特別是綜合考慮時,可以預測美國和東亞國家之間,在流行病應對和結果方面的許多顯著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本文關注的焦點。

在本文的最後部分,Markus和同事討論了政策制定者在規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等緊急全球危機時,如何識別和考慮文化預設。Markus其同事寫道:"不僅需要了解文化很重要,而且還需要了解文化如何以及為何對日常生活體驗如此重要,這符合公眾的切身利益,而且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  

在與報告一起發表的評論中,Sara Cody 思考了自己在大流行期間作為加州聖克拉拉公共衛生部公共衛生主任的角色。她寫道:“隨著大流行的持續,我們面臨的許多挑戰可能反映了論文中描述的與個人主義和/或獨立相關的文化默認。...我還認識到,我採取的許多行動、以及我們在緊急行動中心看待工作的方式,也反映了美國特有的文化默認

哈佛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教授 Ichiro Kawachi 的第二篇評論稱,這篇論文是我們理解公共衛生應對大流行的重要一步。Kawachi指出,

文化預設不是在真空中運作,而是不斷被既得利益強化和操縱。
為未來的危機做好準備,需要我們採取有目的的行動,揭露既得利益者對公共話語的操縱,並教育政治抵制根深蒂固的觀念,而不是屈從於文化默認對影響公眾輿論和決策的不可阻擋的力量。

~

A.H.小語:

為何此次只寫新聞稿內容,而不與原始研究整合成一篇完整的科普文?

  • 原因是,A.H.截至目前為止,追蹤新冠科學的認知(52篇): 以現有新冠科學的進度(遠落後病毒本身進化與傳播的速度)政府政策的影響超過任何一種手段。且該研究側重美國,忽略與美國文化近似的紐澳,尤其是紐西蘭清零政策、與新冠共存時間點較台灣慢,防疫成果比台灣顯著,紐澳承襲歐美文化,並未列入重點比較。
  • 不過,美國新冠疫情的慘烈,讓他們願意反省深究,總是好的開始。或許要觀察全世界新冠的影響,尤其是後座力強大的 #長新冠,科學的真正進展還要等3年? 5年? 還是10年?
  • 大家還是該戴口罩時就戴該保持室內通風就通生病時在家休養,不要出門禍害他人,持續追蹤閱讀A.H.新冠科普文的最新科學新知,這才是王道?
  • #小週末小幽默 時間,這次是 #沒嘴凱蒂貓 說嘴 #新冠文化 ?!
  • 順便,再來 🎄🎄🎄遇見方格老公公🎁🎁🎁 ? 啾咪❤❤❤


[1] APS. Cultural Differences Account for Stark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OVID-19. Dec 19.20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A.H. 在《科學月刊》、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 報科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寫作網路平台、PanSci 泛科學等均有科普文章刊登。我愛科學「無聊的魅力」,你愛科普「誘發的創例」,就讓我們一齊協力每日給右腦一點小激勵: https://vocus.cc/user/@AH_pScience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