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想開方格子,其中一項核心是,我想知道,在台灣以科技製造業主的經濟體,文組能不能也有不錯的職涯?有效率的財富累積方式?而非只是聽天由命。
也因此希望分享自己在投資、職涯、商業上的所思所想。
(進入正題)我發現,很多人在思考職涯、設定目標時,容易陷入一種傳統賽道盲點。比如,目標成為最強工程師、行銷、PM、......。然而,在這種大眾主流賽道中,要出頭何其困難。
後來我的省思是,與其競爭早已擠滿人的主流賽道,不如發掘自己的不平等優勢,並在利基賽道上盡量往前衝,這恐怕才是在職涯、專業領域突出的高勝率策略。
以下想分享,我如何思考自己的不平等優勢,以及如何評估自己的利基賽道。

什麼是不平等優勢?
首先,什麼是不平等優勢?
可以想像,它是每個人獨特的資源或特質,比如能力、經驗、人脈、智力等。其核心理念,就是聚焦自己的獨特強項,並運用在競爭之中。然而,一般人在設定賽道時,卻很容易忽略。
舉例來說,假設我是一位外文科系 PM,目標成爲市場前 1% 的 PM,肯定難度相當高;但如果,今天賽道設定成「市場前 1% 擅長外語的 PM」,也許勝率就能高出不少。
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光是調整自己的目標設定、從中選擇要切入什麼產業與賽道,乃至於,如何行銷包裝、凸顯自我特色,找到不平等優勢,就會有極為顯著的改變。不只幫助你在利基賽道勝出,還能為將來職涯談到更多籌碼。

如何發掘不平等優勢?
想先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當初是在偶然的機緣下發現的。
兩年前,我規畫從雜誌記者轉任行銷,原本以為自己沒經驗、沒優勢,不只很難找到好職缺,甚至薪水恐怕還要被打折。但面試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履歷在「投資業行銷」相對受歡迎。
原來,金融投資業中,由於產品認知門檻高、技術複雜,比起專業行銷人,他們更期待兼具財金與行銷的跨域人才。這時我才意識到,這是我的不平等優勢。
當時,我在記者累積了財經議題的敏感度與媒體 sense,同時又修了金融學程、考了高業證照,三者交集下,恰好成為我的不平等優勢。最後,我不只獲得一份不錯的行銷 Offer,年薪還順利往上墊高。
直到這時,我才發現,或許我不該把目標設定在前 1% 的記者或行銷,而是要努力成為,專精金融投資的行銷專家。單就這條賽道,我也有信心可以走在很前面。
如果你還沒確立自己的不平等優勢,我認為有以下兩個面向可以幫助釐清:
- 反求諸己:回顧你的經歷、盤點手上能力與資源,究竟你與市場上同類型人才,有什麼顯著的不同之處?不論是背景、技能、人脈、作品皆可。
- 外部回饋:若自己思考有盲點,可以詢問親近的同事、友人、家人,對你有什麼正面評價?他們認為你具備哪些特色與優勢?甚至,直接投入面試求職的賽場,也是一種自我檢驗的方式。
發揮不平等優勢,建立利基賽道!
這項不平等優勢,能夠如何實際發揮作用呢?我覺得有三個面向:
- 行銷|個人品牌差異化:當你發現不平等優勢後,就能以此為基礎,包裝個人品牌。包括 Linkedin、履歷、自媒體,都應該聚焦凸顯這項特色。相比泛泛而談、容易被淹沒的個人品牌包裝,聚焦不平等優勢,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 市場選擇|高勝率賽道:從求職或市場開發角度來說,這也能幫助你把眼光放在勝率最高的領域,做出有利選擇。以我來說,如果要在 FMCG 拿到好的行銷 Offer,難度肯定高;但在金融投資領域,就能大幅提高自身勝率。
- 心態|更懂得截長補短:最後,不平等優勢除了可以釐清差異化、找到利基賽道,長遠來說,也更能以健康的心態,看待自己的能與不能,從中去強化優勢、補足弱點,建立具有長期主義的計畫,而非只是瞎忙。
希望透過這篇文,能多多少少,帶給你一點在思考上的靈感。當然,也同時給我自己的提醒,永遠認知到自己的不平等優勢、盡情發揮、建立屬於自己的長期利基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