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從發想到演出,整個製作的時間軸中,身處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會有很強烈的不同時間感。例如編劇會從最開始加入,通常在開排後理論上應該就會結束工作了;而技術人員則是從演出當週的週一進組,在密集高壓的工作強度下,持續到週日演出結束拆完台,可能還會留隔天要將拆完台後的東西送回倉庫。
由於台灣目前舞台劇的獲利情況,除了現場演出才進組的技術人員外,大多數會同時身上揹有不同的專案,才能每年賺取足夠的生活費。也就是說以演員為例,一週中可能前三天在排練A/B兩齣戲,再加上可能的打工,週三晚上開始進入當週的演出進場準備,到週日下午演完後,就完整結束這個角色。
在這其中,我自己常擔任的製作人、製作組的角色,除了是最早進組、最晚結束外,更常有專案重疊的多元宇宙感覺。讓我們從兩個大方向來看:
一個演出從「想做」到「結案」,在製作上我自己會認為有四個重要的節點:
而實際上對製作單位/製作人來說,確認賺或賠的時間點是在結案這裡,開始投入資源是在開案這裡,這個期間短則五個月,長達數年。製作人在這最少五個月的專案薪水不太會是基本工資乘以五($28590*5=142,950),所以一定會需要同時有不同的收入來源來增加收入。
要投入一個製作也很常是24/7全年無休隨時on call,所以也很難有完全是不同產業的兼職在做,腦袋會不好轉換。在這個情況下,通常全職在做製作人的人,身上常會有一個月後、四個月後、半年後、明年等等不同的案子在電腦中或在腦海裡運作。
舉我自己2024年的例子:
當然不可能是每個專案每個時間點都是高強度(每個專案的多重宇宙我下一段聊),但心裡的確就是會把這個專案放在心上,直到確定可以結案了才會放下。而即使是像《泰雅精神文創劇場》這樣不同城市巡演的作品,中間空著的時間,也會在很輕的強度下有些工作內容,例如5月時就有安排幾個小時去跟製偶師去八里的倉庫進行演出用人偶奶奶的修補工作。
而且24年的工作中,涵蓋了原住民族、傳統民俗、德國合作、戲曲與長笛、喜劇、長銷、日本版權等等各種完全不同的主題,其中《青.白一念》我擔任的是編劇及導演,腦袋要不斷切換在不同頻道。
還好,核心始終只有一個是「我想要完成的是什麼?」。
而進入專案來看,除了前段的四個節點外,製作人會碰到的幾個大工作重點我自己感覺分別有:
這些是深入專案時會經手要處理的事情,可怕的是這十點,大部份都會是重疊出現的。也就是說我會在一個月內同時
安排宣傳活動(找誰上哪個節目或錄什麼短影片)、
一面討論設計上的細節(舞台的椅子要多大長什麼樣)、
觀看排練(導演或演員現在的狀況如何)、
跟場地協調(會不會在演出中吃東西用明火、保險怎麼保)、
控制預算(租借或製作的硬體在多少錢可以,含不含稅,怎麼運送)、
找團隊(技術人員還有誰沒找到?)
著眼未來(這齣戲現在看起來可以去哪裡巡演,要不要找誰來看)
各種雜項(訂交通住宿、交接檔案等)
這些事情一個人做不來,所以會有執行製作及助理,但所有決策的負責人還製作人,所以有一個能掌握事務、獨立在權限下把決策做完再報告的執行製作會非常減輕壓力,但也很稀缺;而若沒有這樣的人,那所有事情都會流向製作人,再看要決定還是單純交流通過。
最可怕的是所有事情在同一個時間進來需要判斷跟決策,而這樣的事很常發生(因為會有一點骨牌效應),所以如果能事前有預判並進行準備,那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也會讓製作人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方向去依循,讓劇組通過難關。
為了要預判,所以常常在團隊在工作某一件事情時,製作人需要先往下一件、下下一件事情安排,最常見的是在人找得差不多齊的時候,就先把大家的保險資料跟匯款資料要起來,演出完就不用再花時間跟大家要,免得拖欠款項。
也有另一點是某件事情需要在某個時間點發生,而為了要讓這件事發生,前面會需要一段時間的前置,例如這週的一個podcast節目,可能在兩個月前就要開始敲,中間會經過的是找誰上節目、要聊什麼、有什麼一定要說跟不能說的,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回。
標題說的多元宇宙,就是在專案裡工作的縮影,被看見時以為沒在忙,其實都忙完了才會出現在大家面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