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歲月走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家裡漏水,不偏不倚就在我創作書桌的上方,於是我就歇了幾天的筆,直到將電腦搬到書房。

對我而言,我會相當重視環境的提示,雖然只是漏水,但是總是會賦予我不一樣的想像空間,或許是我寫得夠久了,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之類的事。

在左腦和右腦,理性和直覺之間,我最終選擇右腦直覺,對於環境的變化開始偏向用心裡的直覺來判斷。

在我的過往生命中有許許多多的巧合,讓我不禁認真地思考起生命或生活的真實狀況或意義,譬如說前幾天參加的高中同學會,我在學校和39特別有緣,我高三是「3」年「9」班,又曾是「39」號,那一年畢業時是「39」屆,就連當兵都是16「39」梯,同學會主辦人以前是班長,高中時曾斷言我以後會是一個大文豪,至少是一個作家跑不掉,而我大學聯考落榜那年,我的父親也因為車禍往生,算是符合許多作家的父親都在青少年離世這個條件。

講了那麼多還沒有講到主題,我之所以會那麼看重直覺這件事,其實是跟我考試有關,因為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考試每猜必錯,簡直衰到一個極點,在升學考試競爭激烈的年代,有時大家實力相當,這時靠的就是運氣,也就是猜題的成功率,而我在面臨猜題時第一次猜的答案都對,第二次再猜的答案都會是錯的,偏偏我都是使用第二次猜的答案。

後來我才明白,第一次猜時,用的是直覺,第二次猜用的是經驗或邏輯,還摻雜了憂慮或恐懼的情緒,憂慮和恐懼會影響你對於人事物的真實判斷,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了我憂慮恐懼的來龍去脈,然後開始用直覺猜題法,即使覺得答案不太可能,因為反正題目也不會,只好給它猜下去。

最經典的就是大學聯考時,我重考那年數學一樣很難,很多題目根本看不懂也不會算,只好開始進行直覺猜題法,可是這種方法選擇題的單選題或複選題可以這樣操作,那填充題怎麼辦?我那時心中的直覺認為最複雜的問題其實答案愈簡單,於是我都用1或0來當答案,結果居然猜中很多題,當電腦時代開始用1和0來操作複雜的運算程式時,我才發現我當初的設想是對的。

我花很多時間思考生活中曾經經歷過的大大小小事件,試圖找出這些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也試著去修正對我造成的不良影響,我是用能量的角度來理解這些事件,意思是人身上的能量會隨著這些傷害被封印起來,當這些傷害被醫治了,能量才能回歸,讓人重新掌握一種能量充沛的感受。

我們對於時間的感受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時間,一種是心理時間,就一般的狀況來看,現實時間過得比較快,心理時間過得比較慢,而當你關注外在急遽的世界變化時,你的時間會過得比較快,可是當你專注於內在豐富多采的心靈世界時則會過得比較慢,對一些超脫世俗的高人來說,時間只是幻象,正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啊!

我自歲月走來,雖然歷盡風霜,可是卻也不斷地去了解生活或生命本身所要帶給我的寶藏或禮物,而我始終專注於學習、成長,從生活中擷取智慧,這樣的心態是否能夠解釋多年不變的樣貌?或許吧!

avatar-img
23會員
36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作者的寫作歷程,從年少時期的投稿比賽到網路創作,以及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作者分享了他如何堅持寫作,即使面臨被封殺或缺乏迴響,仍持續創作,並將寫作視為實現年少夢想的重要歷程。
本文探討籃球運動,尤其著重於作者自身經歷以及NBA近年來的轉變。作者回顧了早年臺灣籃球文化的公平與友誼,並對照現今NBA過度強調身體對抗、三分球,以及缺乏規則保障矮個球員生存空間的現象,表達了對NBA逐漸沒落的惋惜之情,並呼籲回歸籃球運動的勵志精神與公平競爭。
本文探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經歷,包括在原鄉部落、咖啡館駐唱,以及軍中生活,闡述其對人際關係、社會冷漠及人性複雜度的觀察與反思。作者認為旅行的意義不在景點,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並期盼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命體驗。
本文探討了近期逝世的兩位文化名人,文章以瓊瑤的作品《窗外》為切入點,解析了作品中師生戀的道德困境以及背後的真實人生。同時,提及劉家昌的音樂與其情感故事,展示出在創作者的生活與藝術間的交錯,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最後,文章強調在追求名利與愛情的過程中,應保持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尊重。
寫科幻小說的人剛開始都覺得自己只是光怪陸離的想法或世界寫出來,後來會慢慢發現,他寫的居然是未來的世界。 我的第一篇科幻極短篇叫「美麗新世界」,描寫未來一家光學智慧鏡片眼鏡公司,可以透過光學的作用,利用鏡片將人極度美化,可是前題是你得戴上眼鏡,而男主角恰巧是一個視力良好、不戴眼鏡的傢伙----。
其實我的生活和信仰不太合拍,在信仰圈裡面不僅不屬靈,還有些叛逆。 去年我青少年時的輔導,來自挪威的傳教士宋姐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跟我溝通,希望我回到原來的教會,不過我後來反問他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教會裡面生活得不快樂,你是希望他勉強待著?還是尊重離開?」
本文探討作者的寫作歷程,從年少時期的投稿比賽到網路創作,以及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作者分享了他如何堅持寫作,即使面臨被封殺或缺乏迴響,仍持續創作,並將寫作視為實現年少夢想的重要歷程。
本文探討籃球運動,尤其著重於作者自身經歷以及NBA近年來的轉變。作者回顧了早年臺灣籃球文化的公平與友誼,並對照現今NBA過度強調身體對抗、三分球,以及缺乏規則保障矮個球員生存空間的現象,表達了對NBA逐漸沒落的惋惜之情,並呼籲回歸籃球運動的勵志精神與公平競爭。
本文探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經歷,包括在原鄉部落、咖啡館駐唱,以及軍中生活,闡述其對人際關係、社會冷漠及人性複雜度的觀察與反思。作者認為旅行的意義不在景點,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並期盼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命體驗。
本文探討了近期逝世的兩位文化名人,文章以瓊瑤的作品《窗外》為切入點,解析了作品中師生戀的道德困境以及背後的真實人生。同時,提及劉家昌的音樂與其情感故事,展示出在創作者的生活與藝術間的交錯,以及這些故事如何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最後,文章強調在追求名利與愛情的過程中,應保持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尊重。
寫科幻小說的人剛開始都覺得自己只是光怪陸離的想法或世界寫出來,後來會慢慢發現,他寫的居然是未來的世界。 我的第一篇科幻極短篇叫「美麗新世界」,描寫未來一家光學智慧鏡片眼鏡公司,可以透過光學的作用,利用鏡片將人極度美化,可是前題是你得戴上眼鏡,而男主角恰巧是一個視力良好、不戴眼鏡的傢伙----。
其實我的生活和信仰不太合拍,在信仰圈裡面不僅不屬靈,還有些叛逆。 去年我青少年時的輔導,來自挪威的傳教士宋姐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跟我溝通,希望我回到原來的教會,不過我後來反問他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教會裡面生活得不快樂,你是希望他勉強待著?還是尊重離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可曾有過胡思亂想的經驗嗎?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而且我的思考大都朝向負面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我會這樣呢?閱讀這本《右腦覺醒》的書之後我終於了解,原來是我們左腦在左右我們的思緒。 本書作者曾做過插畫家、廣告設計師、出版社編輯、活動企畫等工作,培養出喜歡打入人群和做手工藝的嗜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別把心思放在結果上,全神貫注地做好手上的事,若能如此,結果自然會完美呈現。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方格子時,我默默的發現,我從10月台東旅行回來,下定決心寫部落格時,就這樣累積了30篇以上的文章,有時候會忘記為甚麼要寫,有時候覺得我應該要將我學習到的與大家分享給大家,做個有意義的人。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練習去挖掘我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系,我們也很容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可曾有過胡思亂想的經驗嗎?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而且我的思考大都朝向負面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我會這樣呢?閱讀這本《右腦覺醒》的書之後我終於了解,原來是我們左腦在左右我們的思緒。 本書作者曾做過插畫家、廣告設計師、出版社編輯、活動企畫等工作,培養出喜歡打入人群和做手工藝的嗜好。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生活的心得,強調放下束縛,接納無常的態度,並且強調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更有意義。作者以生活案例說明,並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別把心思放在結果上,全神貫注地做好手上的事,若能如此,結果自然會完美呈現。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方格子時,我默默的發現,我從10月台東旅行回來,下定決心寫部落格時,就這樣累積了30篇以上的文章,有時候會忘記為甚麼要寫,有時候覺得我應該要將我學習到的與大家分享給大家,做個有意義的人。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練習去挖掘我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系,我們也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