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信仰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其實我的生活和信仰不太合拍,在信仰圈裡面不僅不屬靈,還有些叛逆。

去年我青少年時的輔導,來自挪威的傳教士宋姐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跟我溝通,希望我回到原來的教會,不過我後來反問他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教會裡面生活得不快樂,你是希望他勉強待著?還是尊重離開?」

他們有他們的傳教使命,所以最終的答案總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眼光要看上面,不要看下面」,我也有我自己的考量,所以最終婉拒了。

這個拒絕需要很大的決心,因為立場和路線不同,那就表示這個圈子對你不歡迎了,這也是我最不以為然的地方,只要你選擇離開,不管相不相信,有時甚至連朋友也不能當了,明眼人都知道有一層隔閡,不是把你當成迷失的羊,不然就是在隱約間當成「外面的人」。

我以前在教會服事的時候寫了很多的福音歌曲,可是並不被待見,後來我也收了起來,因為發現我的信仰和他們的不太一樣,如果我用歌曲來背書的話,就會有廣告不實的嫌疑。

其實我聽講道都很認真,好像在讀一本書一樣,可是慢慢地發現到一些屬於人為操縱控制的說法被當成信仰的道理,這種說法聽久了人就會漸漸受到影響,開始變得怪東怪西、無能為力,只能信靠那有能有力的唯一,或在宗教階層的代言人,即使覺得怪怪的,在整個群體氛圍裡面最終也只能繼續帶著這種怪怪的感覺生活下去,而不敢有所質疑。

他們不曾了解的是,而謂的經典是在中世紀一群宗教高層因為實際上的需要而選編集結出來的,很多教義沒有辦法統一的經書都被刪除掉了,等於說我們只能看到那些宗教高層要我們看到的東西,然後認定這些全部是來自上面的啟示。

所以到底是一隻迷失的羊?還是九十九隻迷失的羊?很多的想法被定於一規,就像我用人性來考察歷史真偽,在這邊我也用上了這樣的方式。

宗教或政治要吸引大批的信徒或粉絲,造神是最快的方式,可是一旦用人性來思考,就會發現破露的地方。

前幾天跟老婆到另一個教會參加感恩節的聚會,講員說到耶穌平靜風和海時,我突然間笑了出來,我想到的是另一種結果,既然另一個聖經人物約拿因為船上暴風突起,大家一致認為有一個人得罪了上面,最後找到約拿就把他扔到海裡,也才有了約拿被大魚吞下肚的故事,這時耶穌在船上睡著,而海面上起了狂風巨浪,耶穌醒來的第一句話應該是:「是誰把我丟到海裡的?」

這當然是笑話,可是這也突顯一個問題,那就是耶穌到底是正經八百?還是創意幽默,宗教經典、宗教階層或宗教人士所呈現的都是一副正經八百的樣子,我個性天馬行空、喜歡獨立思考,最不能接受的是個性不統一、變來變去,似乎有斧鑿的痕跡。

我的一些教會朋友,談生活大家如魚得水,可是一談到信仰無形中就有了許多的框框架架,這是我在其他朋友身上看不到的,可是這些由想法觀念所造成的信念或框架真的沒問題嗎?

我大學喜歡研究哲學,後來才發現很多中古世紀的哲學觀念都在一些神學理論上似曾相識,可是我在教會中卻從來不知道這回事,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立為國教,還將教義經典做了一些增刪,有沒有符合統治上的需要?想也知道,後面的教徒並不知道這段典故,全然相信經典就是經典,來自上面的啟示。

對我而言,資訊沒有充份透明,得出來的結論必然會受到影響,這樣的影響會不會表現在行為舉止上,不是表裡不一,不然就是主觀形式?

所以我還是覺得生活比較重要,在生活中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精神,別人講得再天花亂墜,不管它是鬼話還是神話,總是要驗證一番!這樣的生活或許會比較麻煩,但是每一步都是紮實可靠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石的沙龍
26會員
39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新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6
探討「我在」的哲學意涵,從日常生活的例子,如觀看風景影片、逛夜市、打籃球等,引發對意識存在與空間的反思,並藉由禪宗公案與機器人理論,進一步探討意識在不同狀態下的流動與定位。文章最後鼓勵獨立思考,即使思考內容看似光怪陸離,也能為生活增添色彩。
Thumbnail
2025/02/26
探討「我在」的哲學意涵,從日常生活的例子,如觀看風景影片、逛夜市、打籃球等,引發對意識存在與空間的反思,並藉由禪宗公案與機器人理論,進一步探討意識在不同狀態下的流動與定位。文章最後鼓勵獨立思考,即使思考內容看似光怪陸離,也能為生活增添色彩。
Thumbnail
2025/01/24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年輕時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以及如何在社會標準與個人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從高中時期被成績框架束縛,到大學後追求自我解放,作者分享了在職場和生活中尋找自我滿意度的體悟,並最終體會到接納自我、降低標準,才能獲得真正的舒心快意。
Thumbnail
2025/01/24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年輕時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以及如何在社會標準與個人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從高中時期被成績框架束縛,到大學後追求自我解放,作者分享了在職場和生活中尋找自我滿意度的體悟,並最終體會到接納自我、降低標準,才能獲得真正的舒心快意。
Thumbnail
2025/01/22
參加同學會時,常有找不到當年自我的感覺,那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改變了我們的性格。本文探討如何找回過去的「最佳自我」,並運用這個「最佳自我」來應對現在的挑戰與困境。
Thumbnail
2025/01/22
參加同學會時,常有找不到當年自我的感覺,那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改變了我們的性格。本文探討如何找回過去的「最佳自我」,並運用這個「最佳自我」來應對現在的挑戰與困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在爸爸離開後,我有覺察自己也有點轉變 除了心態、思想、性格等 還有重新好好整頓了交際圈‼️ 有時,也挺享受一個人的時候 可以好好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 😊 慢慢的自己也很清楚的意識到 在經歷一些事情的波折時 免不了會有難以言喻的孤獨感 而要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好好 做
Thumbnail
在爸爸離開後,我有覺察自己也有點轉變 除了心態、思想、性格等 還有重新好好整頓了交際圈‼️ 有時,也挺享受一個人的時候 可以好好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 😊 慢慢的自己也很清楚的意識到 在經歷一些事情的波折時 免不了會有難以言喻的孤獨感 而要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好好 做
Thumbnail
退休以後,大概就把以前很多的人際關係給疏離,甚至斷了。 這其實表明我已經慢慢體會「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舉個例來後,以前常常上教會,跟著教會的活動忙來忙去,後來發現這些活動都是要以它為主,而不是考慮到我的實際狀況,基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尊重原則,我慢慢就遠離了。 職場上也是,除了少數的教師同
Thumbnail
退休以後,大概就把以前很多的人際關係給疏離,甚至斷了。 這其實表明我已經慢慢體會「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舉個例來後,以前常常上教會,跟著教會的活動忙來忙去,後來發現這些活動都是要以它為主,而不是考慮到我的實際狀況,基於「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尊重原則,我慢慢就遠離了。 職場上也是,除了少數的教師同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宗教、政治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為基礎,探討了對於信仰、依附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除了討論宗教和政治本身,也提及了對信仰的質疑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整體上,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導讀者思考宗教、政治的本質以及獨立思考的價值。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宗教、政治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以自身的經驗與思考為基礎,探討了對於信仰、依附思考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除了討論宗教和政治本身,也提及了對信仰的質疑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整體上,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反思,引導讀者思考宗教、政治的本質以及獨立思考的價值。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或許朋友主張的反出生主義是正確的 我感到很痛苦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情感,覺得家裡從不屬於自己 或自己從不屬於家裡 明明坐在客廳的中心,卻感覺自己漂泊無依 情感的種子無處安放,在每一個我停留過的地方徘徊
Thumbnail
或許朋友主張的反出生主義是正確的 我感到很痛苦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情感,覺得家裡從不屬於自己 或自己從不屬於家裡 明明坐在客廳的中心,卻感覺自己漂泊無依 情感的種子無處安放,在每一個我停留過的地方徘徊
Thumbnail
我從來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 孤獨的生活早已經習慣 為了理想我必須學會關懷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叫它為菩薩行誼   我依然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不想瞭解別人的想法 單純的生活努力的營造 為了使命我必須學會成全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
Thumbnail
我從來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 孤獨的生活早已經習慣 為了理想我必須學會關懷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叫它為菩薩行誼   我依然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不想瞭解別人的想法 單純的生活努力的營造 為了使命我必須學會成全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
Thumbnail
內向人如我,一個人的朝聖之路,一點也不孤單。如你也是內向者,這篇很適合你!
Thumbnail
內向人如我,一個人的朝聖之路,一點也不孤單。如你也是內向者,這篇很適合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