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斷尋求Pleasant Surprise 的熱望安排看展攻略的我來說:探訪南美館二館的《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之前,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怕受傷害的原因,一是擔心本展落入諸多以藍領外勞或看護為主角的展覽套路--幽暗的思鄉曲、響亮的抗議聲、死寂的籲天錄。表面上演出著人道關懷,實際上是以他人苦痛為自己論述張本,徹頭徹尾的睥睨與剝削。另一個極端,則是刻意突顯他族群的歡樂及與所在國主流文化違和的圖像與旋律,且不論是否意圖宣傳有容乃大的國情,骨子裏依然是居高臨下的獵奇心態。以上不僅在此間,國外也不乏這類戲碼。至少,就最技術面的策展方法學來說:是沒做到「設身處地」與「旁觀者清」切換辯證與展陳。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以Sunday為名,就揭示了本展的基調不是「悲慘世界」的"I dreamed a dream", 更不是「Show Boat」的“Ol' Man River” 儘管「漂移之味」、「逃逸之方」、「艷陽下南風吹」三個子題不可避免觸及移工勞權、逃逸等現象,但不至於煽情。而且如同曾逃逸的越南藝術家的創作,儘管有不愉快的面相,在某程度來看,卻更像一場有趣的歷險心象。本次還展出黃子明的報導攝影與侯淑姿的外勞攝影,致敬台灣近卅年移工在社會史與藝術史的緣起,無形中顯示了策展人研究的深度。
這個展讓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不少印尼與菲律賓專業與業餘的移工藝術家的作品。是啦!自從去過日惹,我就對印尼藝術家刮目相看。加上長年家有印尼看護,我對外傭外勞在台灣的生活圈子也特別感興趣。本展第一展間入口的作品是畫廊級的專業作品固不論,此外甚多攝影、錄像,是移工在台工餘或休假空檔創作的,品質相當不錯。有幾件裝置與錄像,我覺得相當符合北美或國美的雙年展的規格。策展單位從選件、協助輸出、裝裱、佈置的格外努力,可圈可點。
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是本展有些是移工與專業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舉凡唐唐發與Fidati,或者羅懿君與印尼的淨灘移工群(可惜未列出姓名),作品除了雅俗共賞,更是自然活潑地展現了移工文化視角下的在地風味。而展中的卡拉OK文化,以及印尼電台主播的播音節目情境,烘託出移工落地生根的精神生活經營。這些表現正是1+1大於2的平等交流,是移工創作最值得珍視的精髓。
移工藝術展本身的社會藝術教育意義不言可喻,我也堅信觀眾能在驚喜中帶來一些反省。但比較突出的:是這個展迥異於諸多研究型展覽淪為文件、新聞、標語的教室,也不刻意用聳動的視覺、文字來刺激觀賞情緒,更不見我最討厭的排排訪談錄像。畢竟藝術展就是藝術展,不該強迫觀眾沈浸在配上聲音與圖像的策展人燒腦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論文裡。
我說這個展是美麗與或許,哀愁,一來是指展覽的主題的兼容並蓄,另一方面是: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辦理移工藝術與創作展覽多年,今年終於頭一次進入美術館殿堂。前此奔波耕耘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蛋頭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