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間獨立書店的會員,
(孩子出生的那年,因為期望與期待,花了大錢啊)
這間書店專營家庭教養與兒童繪本與教具,
店長會十分用心的安排各種相關的課程與學習,
平時也會分享很多會員家庭的回饋,
因此在2025年,他們開設了實體的家庭教養育課程,
希望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
父母也不斷學習,好讓自己也成為更趁職的父母。
我的時間不是問題(畢竟現在是家庭主婦嘛),課程又可以帶著孩子參加,
但真正讓我猶豫要不要參加的原因,
是我對自己的不肯定感,
我知道上了課可以獲得更多和我理念相當的教養觀念與技巧,
也可以聽到前輩家長的經驗分享,
每次我都覺得收穫滿滿,
但在此同時,
我也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做得不好,
我明明就是家庭主婦,
但我和孩子共讀的時間為什麼那麼少,
我為什麼不像其他家長分享的一樣,
讓孩子乖乖地坐在桌子前看書。
我這樣是不是一個很糟的媽媽?
(我明明超討厭乖乖的、聽話,但是我還是會忍不住這樣要求我的孩子)
因此為了逃避上述的感覺,
我不愛看其他人分享的經驗,
有課程時也會經歷一番糾結,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
經歷了一些內心的糾結後,
我還是決定克服我自己的小劇場
前往參與課程。
今天介紹了皮克勒育兒法(Pikler Approach),
特別強調嬰幼兒的自主性發展、自然成長以及尊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與能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說的 慢節奏育兒 概念,
是希望父母要注重和小孩的互動,
不要只要求快速地完成任務,
要讓孩子感受到連結與愛。
我聽到這點時,
我的心揪了一下,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只想快快完成每日的育兒任務、
快快送他們上床睡覺、
希望他們快快聽話......
我一直很急很急很急很急......
急到我把自己的需求壓縮到最小、壓縮到不見蹤影,
在我自己不見的時候,
我對孩子們的照顧,
也變得非常形式化。
這幾天我不停地在思考,
我終於找到我的不肯定感是從那裡出現的,
我對我自身的認同還是都透過跟別人比較而來,
因此我會忍不住拿孩子們與其他人進行比較,
在我發現別人都比較厲害的時候,
我忍不住想追趕,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讓我把焦慮和不安轉移到孩子們的身上,
讓我們無法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時光,
因為我會一直希望他完成我給予的指令,
久而久之,
他也不太想和我一起共讀、一起玩遊戲了,
這樣子讓我的不安全感更加重,
因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因此我打算回到初心,
我和我先生的共識是要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與成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我要先以身作則,好好找回我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減少每天的必做清單、
(我居然在一天內幫自己排了18項的必做清單!! 我想我的一天有48小時吧。)
減少對家務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把握和孩子與先生共處的時間,
正在當下。
我會再次熱愛生活,
並將這樣的生活態度帶給孩子們,
讓他們樂於人生、勇於接受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