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節奏育兒:從焦慮到熱愛生活的自我療癒之路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去或不去


我是一間獨立書店的會員,

(孩子出生的那年,因為期望與期待,花了大錢啊)

這間書店專營家庭教養與兒童繪本與教具,

店長會十分用心的安排各種相關的課程與學習,

平時也會分享很多會員家庭的回饋,

因此在2025年,他們開設了實體的家庭教養育課程,

希望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

父母也不斷學習,好讓自己也成為更趁職的父母。

我的時間不是問題(畢竟現在是家庭主婦嘛),課程又可以帶著孩子參加,

但真正讓我猶豫要不要參加的原因,

是我對自己的不肯定感

我知道上了課可以獲得更多和我理念相當的教養觀念與技巧,

也可以聽到前輩家長的經驗分享,

每次我都覺得收穫滿滿,

但在此同時,

我也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做得不好,

我明明就是家庭主婦,

但我和孩子共讀的時間為什麼那麼少,

我為什麼不像其他家長分享的一樣,

讓孩子乖乖地坐在桌子前看書。

我這樣是不是一個很糟的媽媽?

(我明明超討厭乖乖的、聽話,但是我還是會忍不住這樣要求我的孩子)

因此為了逃避上述的感覺,

我不愛看其他人分享的經驗,

有課程時也會經歷一番糾結,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


慢節奏育兒


經歷了一些內心的糾結後,

我還是決定克服我自己的小劇場

前往參與課程。

今天介紹了皮克勒育兒法(Pikler Approach),

特別強調嬰幼兒的自主性發展、自然成長以及尊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與能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所說的 慢節奏育兒 概念,

是希望父母要注重和小孩的互動,

不要只要求快速地完成任務,

要讓孩子感受到連結與愛。

我聽到這點時,

我的心揪了一下,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只想快快完成每日的育兒任務、

快快送他們上床睡覺、

希望他們快快聽話......

我一直很急很急很急很急......

急到我把自己的需求壓縮到最小、壓縮到不見蹤影,

在我自己不見的時候,

我對孩子們的照顧,

也變得非常形式化。


焦慮不安


這幾天我不停地在思考,

我終於找到我的不肯定感是從那裡出現的,

我對我自身的認同還是都透過跟別人比較而來,

因此我會忍不住拿孩子們與其他人進行比較,

在我發現別人都比較厲害的時候,

我忍不住想追趕,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現象,

讓我把焦慮和不安轉移到孩子們的身上,

讓我們無法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時光,

因為我會一直希望他完成我給予的指令,

久而久之,

他也不太想和我一起共讀、一起玩遊戲了,

這樣子讓我的不安全感更加重,

因而陷入了惡性循環。


熱愛生活


因此我打算回到初心,

我和我先生的共識是要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與成長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我要先以身作則,好好找回我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減少每天的必做清單、

(我居然在一天內幫自己排了18項的必做清單!! 我想我的一天有48小時吧。)

減少對家務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把握和孩子與先生共處的時間,

正在當下。

我會再次熱愛生活,

並將這樣的生活態度帶給孩子們,

讓他們樂於人生、勇於接受各種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雎鳩的沙龍
9會員
8內容數
書籍 Podcast 課程心得分享
雎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3
楊俐容心理師的講座重點整理,包含提升孩子情緒粒度的方法、培養正向情緒的四步驟、幼兒重要的正向和負向情緒,以及連結左右腦和上下腦,學會情緒察覺、辨識、表達和調節的技巧,並介紹EEG腦波法在情緒管理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3/23
楊俐容心理師的講座重點整理,包含提升孩子情緒粒度的方法、培養正向情緒的四步驟、幼兒重要的正向和負向情緒,以及連結左右腦和上下腦,學會情緒察覺、辨識、表達和調節的技巧,並介紹EEG腦波法在情緒管理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3/09
《你也能學會的豐盛鍊金術》是一本引導讀者突破內在限制,創造豐盛人生的書籍。作者葉妍伶分享自身經驗,指出限制性信念如何影響我們追求財富和理想生活,並提供具體方法,例如冥想、非暴力溝通和建立良性業力關係等,幫助讀者覺察、改變,最終實現平衡與豐盛。
Thumbnail
2025/03/09
《你也能學會的豐盛鍊金術》是一本引導讀者突破內在限制,創造豐盛人生的書籍。作者葉妍伶分享自身經驗,指出限制性信念如何影響我們追求財富和理想生活,並提供具體方法,例如冥想、非暴力溝通和建立良性業力關係等,幫助讀者覺察、改變,最終實現平衡與豐盛。
Thumbnail
2025/02/06
本文分享閱讀心得,探討生活中被遺忘的重要事物,藉由圖書館員推薦書籍給民眾的故事,引導讀者反思現實與夢想、自我實現與家庭的平衡。作者分享自身追逐鋼管舞夢想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即使時間有限,也要把握機會逐夢,並分享書中金句:『不把沒時間當作藉口,用有限的時間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總有一天會變成明天的!』
Thumbnail
2025/02/06
本文分享閱讀心得,探討生活中被遺忘的重要事物,藉由圖書館員推薦書籍給民眾的故事,引導讀者反思現實與夢想、自我實現與家庭的平衡。作者分享自身追逐鋼管舞夢想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即使時間有限,也要把握機會逐夢,並分享書中金句:『不把沒時間當作藉口,用有限的時間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總有一天會變成明天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成為媽媽後,內在常有兩種聲音拔河:犧牲自己才能成為好媽媽?還是渴望照顧自己?文章分享一位媽媽在極度疲憊下崩潰的經歷,點出內在小孩與內在母親的矛盾。學會安撫內在矛盾,愛自己才能成為更溫柔的母親,並推薦一場線上工作坊,引導媽媽們透過冥想、呼吸和精油手作,找回內在平靜。
Thumbnail
成為媽媽後,內在常有兩種聲音拔河:犧牲自己才能成為好媽媽?還是渴望照顧自己?文章分享一位媽媽在極度疲憊下崩潰的經歷,點出內在小孩與內在母親的矛盾。學會安撫內在矛盾,愛自己才能成為更溫柔的母親,並推薦一場線上工作坊,引導媽媽們透過冥想、呼吸和精油手作,找回內在平靜。
Thumbnail
一位母親分享她如何引導孩子放下完美主義,學習享受過程,並在學業與生活中取得平衡。文章中,作者反思自身曾受完美主義困擾的經驗,並藉由與孩子的互動,鼓勵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找到「夠好」的平衡點。
Thumbnail
一位母親分享她如何引導孩子放下完美主義,學習享受過程,並在學業與生活中取得平衡。文章中,作者反思自身曾受完美主義困擾的經驗,並藉由與孩子的互動,鼓勵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找到「夠好」的平衡點。
Thumbnail
一位忙碌的媽媽小玫,載完補習回家的孩子後,因孩子抱怨便當而不悅,卻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責備。文章探討女性壓抑情緒的現象,鼓勵讀者正視並適當表達怒氣,學習情緒覺察,並藉由事件反思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一位忙碌的媽媽小玫,載完補習回家的孩子後,因孩子抱怨便當而不悅,卻將負面情緒轉化為自我責備。文章探討女性壓抑情緒的現象,鼓勵讀者正視並適當表達怒氣,學習情緒覺察,並藉由事件反思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一位媽媽分享參加獨立書店家庭教養課程的反思。課程中「慢節奏育兒」的概念觸動了她,使其檢視自身焦慮與對孩子的期待,進而決定找回自我,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Thumbnail
一位媽媽分享參加獨立書店家庭教養課程的反思。課程中「慢節奏育兒」的概念觸動了她,使其檢視自身焦慮與對孩子的期待,進而決定找回自我,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父母自我療癒對育兒的重要性。當父母面對內心的壓力和未解的情感時,這些情緒會影響對孩子的照顧與反應。透過自我反思和療癒,父母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為孩子創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提供了日常練習來幫助父母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使他們成為更有愛與耐心的父母。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父母自我療癒對育兒的重要性。當父母面對內心的壓力和未解的情感時,這些情緒會影響對孩子的照顧與反應。透過自我反思和療癒,父母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為孩子創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提供了日常練習來幫助父母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使他們成為更有愛與耐心的父母。
Thumbnail
如果你感到憂鬱,表示你活在過去; 如果你覺得焦慮,說明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處之泰然,證明你活在當下。 --摘自《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
Thumbnail
如果你感到憂鬱,表示你活在過去; 如果你覺得焦慮,說明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處之泰然,證明你活在當下。 --摘自《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
Thumbnail
「慢養」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教養理念,但我花了很久才理解、才進入「慢養」的世界,即使許多時候,自己「急」的本性、社會的期待會將自己再拉回「趕、趕、趕」的世界裡。 我明白她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源自她出生時的「創傷」後,我面對她傷,便更加能夠做到「慢養」。
Thumbnail
「慢養」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教養理念,但我花了很久才理解、才進入「慢養」的世界,即使許多時候,自己「急」的本性、社會的期待會將自己再拉回「趕、趕、趕」的世界裡。 我明白她的焦慮、不安很可能源自她出生時的「創傷」後,我面對她傷,便更加能夠做到「慢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