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審判人-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部份一般人發生糾紛或是一些犯罪事件第一接觸到的是警察人員,對於法官檢察官或律師這類專職的法務人員是很少有了解或接觸的,大部份的資訊來源都來自於新聞媒體的一些報導。有段時間我依稀記得吳念真導演宣傳的國民法官廣告,覺得新奇!那時的我覺得就跟歐美電影中演的陪審團一樣。書中講的金句「讓人民一起參與審理,讓人民瞭解司法審判的過程,讓人民走進象牙塔裡,讓人民一起守護,法治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台灣是法治國家但是一般民眾如我看到這句話真的深有感悟,都會覺得司法對一般人就是象牙塔無誤,走不出來也走不進去。這讓我思考到,或許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正是打破這道隔閡的第一步。


社會上對於廢除死刑這件事情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在書中羅檢說的金句都讓我很動容:「不知死,焉知生。檢察官認為,身為一個人,只有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正視自己的生命,才會正視自己的一生,在刑罰意義上,罪犯也才會真正面對自己的犯行,因為自己的生命已經退無可退了。」這段話讓我想到,如果對於別人的生命都不正視,面對自己的生命時,還不正視嗎?佛教說人身難得,到底人身有多難得到?這個人身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得來的,拿這個人身來犯罪是件多愚蠢的事情!這不禁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是否真的有好好珍惜每一個生命的價值。


在這本書後段羅檢說的一段話特別令我震撼:「被告不把人當成人,不把生命當成生命,他殘酷地把被害人當成了客體,當成了工具,當成了手段,卻毫不在意,更是毫無悔意。在他的自我中心裡,我們找不到他身而為人的證據,只看見終極的邪惡。」讀到這段時,我不禁想到近年來發生的一些重大社會案件。因為不把生命當成是生命對待而用於玩弄手段,讓自己的理由變成正當,這樣子到底身而為人有什麼意義?這些案件不僅傷害了被害者,也讓整個社會蒙上陰影。


在許多重大社會案件中,我們常看到以精神問題作為辯護的判定書。對此,羅檢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罪疑惟輕不應該是被告的保護傘,而是檢察官不能逃避的責任。」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司法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如果以無罪推定這個前提來說,確實不能冤枉無辜的人,但同時也要確保正義得到伸張。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人性與法律之間的複雜拉扯,也理解到在司法案件中,其實並不存在真正的勝利者。每一個案件背後,都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故事,都承載著難以癒合的傷痛。


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司法制度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思考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生命懷有更多的敬意,對社會正義有更多的關注。或許這就是國民法官制度的意義所在 - 讓每個公民都能參與司法,共同守護我們的法治社會。

內容總結
誰是審判人
5
/5
avatar-img
6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vy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對法律相關的內容一向感到吃力。除了一次車禍調解的親身經驗外,我的法律知識多來自媒體和電視節目。原本認為法律小說就是類似名偵探柯南的推理故事,但這本書卻讓我對社會案件有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常看我部落格的人都知道,我很少涉獵文學類書籍,而光風是極少數我喜愛的作者之一。還記得第一次讀《眾神之島》時,特別欣賞她描寫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時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這與一般神靈故事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作為同樣來自中部的讀者,她筆下的日常景象特別親切。就像太陽餅,雖然從小吃到大,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它
剛開始的第一篇文是關於地基主的,其實我也不陌生,因為從小的記憶中,媽媽都會在固定節日向著廚房拜拜。那天的午飯總是很豐盛,所以我並不排斥,甚至是期待的!
這其實是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這種危機感往往只存在於具備成長意識的青年身上,也就是那些已經開始思考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人。反觀現今的年輕世代,因為手機網路的快速發展,許多人沒有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反而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所佔據。
內容深入探討了閱讀和寫作的心態盲點。這段時間研讀多本寫作相關書籍,目前採取「邊採邊煉」的方式,已累積近50篇心得。透過反覆閱讀和寫作,不僅提升了溝通能力,也讓思維更加靈活。雖然AI工具普及,但我認為真正的學習在於親自消化和思考。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善用AI作為輔助工具,持續保持學習進步的心態。
數據化的時代帶來了無限可能,也伴隨著挑戰與矛盾。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數字化進程不斷學習、試錯與迭代,最終找到事物的內核。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擺脫數據的影響,但只要保持清醒與反思,善用這些工具,就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創造更多價值。
我對法律相關的內容一向感到吃力。除了一次車禍調解的親身經驗外,我的法律知識多來自媒體和電視節目。原本認為法律小說就是類似名偵探柯南的推理故事,但這本書卻讓我對社會案件有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常看我部落格的人都知道,我很少涉獵文學類書籍,而光風是極少數我喜愛的作者之一。還記得第一次讀《眾神之島》時,特別欣賞她描寫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時所帶來的溫暖感受,這與一般神靈故事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作為同樣來自中部的讀者,她筆下的日常景象特別親切。就像太陽餅,雖然從小吃到大,卻從未認真思考過它
剛開始的第一篇文是關於地基主的,其實我也不陌生,因為從小的記憶中,媽媽都會在固定節日向著廚房拜拜。那天的午飯總是很豐盛,所以我並不排斥,甚至是期待的!
這其實是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這種危機感往往只存在於具備成長意識的青年身上,也就是那些已經開始思考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人。反觀現今的年輕世代,因為手機網路的快速發展,許多人沒有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反而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資訊所佔據。
內容深入探討了閱讀和寫作的心態盲點。這段時間研讀多本寫作相關書籍,目前採取「邊採邊煉」的方式,已累積近50篇心得。透過反覆閱讀和寫作,不僅提升了溝通能力,也讓思維更加靈活。雖然AI工具普及,但我認為真正的學習在於親自消化和思考。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善用AI作為輔助工具,持續保持學習進步的心態。
數據化的時代帶來了無限可能,也伴隨著挑戰與矛盾。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數字化進程不斷學習、試錯與迭代,最終找到事物的內核。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擺脫數據的影響,但只要保持清醒與反思,善用這些工具,就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創造更多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
Thumbnail
2023年1月1日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你我都可能成為國民法官!對於國民法官有很多疑問嗎?這篇懶人包」告訴你國民法官的資格、選任方式、權利義務等重要資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華民國的死刑制度是一個受到爭議的議題,涉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華民國死刑的歷史背景、執行方式、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政府採取的政策。同時,本文討論了反對者和支持者各自的觀點,從而全面展示了中華民國死刑這一爭議性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面性。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
Thumbnail
2023年1月1日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你我都可能成為國民法官!對於國民法官有很多疑問嗎?這篇懶人包」告訴你國民法官的資格、選任方式、權利義務等重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