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恆毅力》、《隱性潛能》,發現許多書籍都提到「心流」,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這個概念已經流傳30年,是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心流》的英文書名為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文為最優體驗的心理學,整體而言,個人認為它更是掌握幸福人生的真正秘方。
本書的結構論述完整,十分好看。特別喜歡它不只是介紹心流,而是從生命根本的探問說起,充分展現心流的樣貌。不論你現在是否感到安逸,若是內心總有無盡的困惑和空虛,無法理解此生來的目的,如何維持對生命的感動與熱情,深怕就這麼錯過一生想看的風景,本書很推薦。
剛好最近將參加a reader舉辦的2025年第一場讀書會【從心開始】,《心流》也被列為此次策展主題【心靈書店】的選書之一,與這本書的相遇感覺就像命中注定,讀起來十分有感觸,也覺得它特別重要。
許多心理勵志的書籍都很好,各有千秋,但在認識心流的過程,我好像更懂得如何客觀地看待周遭、如何重新掌握自己的意識,深刻體會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我也希望能活用本書介紹的理論,讓自己走在幸福的道路上。因此有別於以往,將分篇紀錄本書的內容和精神,希望也能幫助到任何人。祝福大家今年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人!
「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
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它。
事實上,
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
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
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本書前三章先為心流的重要性做鋪墊。首先提出疑問,現代科技和生活水準已經遠比古代要好許多,普通人能輕易過著比歷史上的皇宮貴族、或希臘神話裡的眾神們還要奢侈的生活,但為何人類還是難以感到幸福?
幸福受阻的很大原因是,宇宙和自然法則並沒有將人類的需求和慾望列入考量,外在的世界並不為我們服務。道德經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所謂仁,生長萬物並任其自然發展。
但現今文明社會的體制,卻限制並規範著人類的框架,不斷設定更高、更遠的目標,大肆鼓吹追逐名車、豪宅、權力地位和財富,好像我們只要「努力」、投入於「更多」,就能有真正的幸福,世界應該要照著人類的想法運作。
種種追求讓人應接不暇,許多人活了一生,擁有的只是世人加諸的標準和期待,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收穫的滿足只剩如同泡沫的幻滅感,一旦到手後就瞬間化為烏有,最終花了所有時間不停努力,卻像從來沒有活過一樣。關於「我幸福嗎?」,很少人能確信地回答這個問題。
「內在經驗的最佳狀態,
只會發生在意識擁有秩序的時候。」
「意識」是個人對於外界和內在的情感、知覺、意念與思考等主觀體驗,經訊息整合所做出的反應。「意識失序」是因為外來資訊,與我們內心的意圖與目標不一致,而出現擔憂、憤怒、嫉妒和痛苦等當下經驗,這會導致我們情緒低落,無法支配注意力,不斷留心在無助於目標的事物上,精神能量變得遲滯,長期以往則會造成自我混亂和衝突。
「心流」則是指,一個人可以掌控內在意識,將所有注意力全神貫注於目標上,與目標相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入意識裡,精神能量源源不絕,彷彿脫離了世俗和時空,渾然忘我,有一種如行雲流水般的感覺。
心流狀態下是不須暫停、也無須懷疑或自我批判的,身在其中的人將獲得整體的和諧性,甚至感受到天人合一、一切都順利且自然地進展下去,沒有盡頭。這種「自我整合」會讓人更加昇華、進化,成為更深刻的人。
作者提出,「體驗心流會讓人變得複雜」,它會讓我們產生自信、發揮所長,不停自我成長,進而變化成更獨特的人,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充盈、豐盛。
「當現有經驗就可以帶來無窮的回報,
我們也就不需要把希望放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了。」
想要幸福,就須從改善生活品質做起。一般人總是推崇「享樂」活動,透過吃喝玩樂,靠購物、酒精或藥物來感受欣快與愉悅,這種滿足卻如同過眼雲煙。
培養「樂趣」,則是需要既定的一些要素:它必須有技能要求的困難和挑戰性,但卻有機會能達成;讓人全心投入目標,行動和意識進入忘我境界;事情本身有明確的目標和回饋。最重要的是,具備「自成目標」的特性,從事這個活動的本身就是意義,不是因為迫不得已,或任何外界的考量或看法,而是去做的本身就帶有意義。
作者舉例,吃美食是「享樂」,但透過注意力與感官去品鑑食物和味蕾感受,則能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感受樂趣其實是需要付出一定心力與代價的,當下也不總是快樂、舒服、輕鬆的,但一個人若能在枯燥乏味的日常裡,掌握心流的要素,則能在任何小事、任何方面都可以獲得樂趣,他的幸福與滿足將會是無窮無盡的。
「遇到令人動彈不得的逆境時,
我們需要尋找的是不受外力影響的新方向,
好將精神能量投入其中,
重新獲得掌控感。
就算所有抱負都落空時,
人還是必須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來組織自己。
如果做得到這一點,
就算這個人看起來是個奴隸,
實質上他卻是自由的。」
本書舉出許多案例,古往今來社會體制、經濟、宗教、文化、道德都會因是否具備發展心流的元素,而有不同的結果。自然環境、家庭教養也對個人的幸福有極大影響,專制、奴役、戰爭或歧視的艱困環境,會讓人感到剝削,失去樂趣。不論個人或社會,都有可能心流受阻。
個人而言,自我意識過剩的人,將精神能量都集中在自身,無法恰當地控制注意力,不是過度內耗、在意他人的眼光,就是對外界毫不在意、自我中心,短視近利。相反的,注意力過度渙散的人,心緒飄忽不定,容易受外界刺激,這兩類人都比較難體驗到心流。
經濟蕭條、富裕奢糜,或是既有文化被破壞,紊亂、混沌、規則不明的狀態則會讓人無所適從,製造焦慮,導致社會脫序;而過於僵化、強調官僚的體系,會造成壓迫和牽制,形成社會疏離。那麼,究竟怎樣的人可以自得其樂、懂得體驗?
作者提出「自己不自覺的個人主義」,才能在不受環境干擾下,活出自我。這類人具有強烈的目標,但不會把心思放在自身利益或外求動機,行動本身就具有意義,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客觀看待自己,適時關注周遭,並從絕境中發現一線生機。
此外,心流是你的「技能」和事物的「挑戰」,隨著程度的不同而會逐漸變化的動態平衡。若技能過低、挑戰太高,會感覺到「焦慮」,技能過高、挑戰太低,則會感到「無聊」。只要兩者達到平衡,則都能進入到心流的領域,從初出茅廬的新手,到道行高深的專家,都有機會感受到心流的存在。
雖然技能與挑戰的程度是有許多客觀條件可衡量的,但一個人「自認為」有能力、有挑戰性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只是模仿或照表操課,而是透過主觀意識,讓選擇自由,對樂趣產生渴望,不斷拓展技能,並尋求更多的行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