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31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小學「挫節」體驗活動:不是看見光才走下去,而是走下去才能看見光——教師心聲與回饋】

raw-image

你會如何形容香港的學生?試用十秒想一想三個描述。

剛才所想的三個描述有甚麼共通點?

為甚麼你會有這樣的形容?

是香港學生的自身的問題,是教育制度導致,還是社會環境造成,抑或是全球劇變的結果?


不少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大多這樣形容香港的學生:「好大壓力」、「很繁忙」、「不開心」、「不知自己想做甚麼」、「沒希望感」。這些描述的共通點相當貼近本港孩子的現況,而這些現況亦較為負向。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為小六學生舉辦連續兩天,以「挫折」為主題的節慶活動【挫節】,藉多元及創新的「過節」體驗活動,讓孩子深度反思「挫折」的定義與意義,期盼他們領悟當中的主題信息:有些事比成功更重要、不要輕看挫折的力量、挫折是通往成長的道路,從而陪伴孩子走過艱難及挫折的日子,關注其心理韌性,以強化內在的抗逆力。

 

活動過後,師長們對孩子的成長有甚麼發現?節錄部份心聲如下:


探索挫折的價值,培育耐挫的一代

6A班主任:李婷娟老師
  • 當我們一聽到「挫折」二字時,往往都不想去面對。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勝利,沒有人喜歡挫折,也沒有人願意面對這一件事。然而,正因為如此,老師們應該把「挫折」拿出來,讓他們思考其中的意義
  • 在討論中,很多同學提到挫折可以帶來益處。這一點不僅對小朋友有啟發,對我自己也很有啟發。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很怕挫折的人,但經過這兩天對挫折的認識,我意識到,挫折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可以促進自我進步的機會
  • 隨著活動推進,我漸漸理解了,如果使用正確的方法,就能克服挫折。即使需要不斷嘗試,可能十次、二十次,然而只要願意去嘗試,就能克服這個障礙,逐步走向成功。因此,這兩天的活動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啟發的



比一帆風順更重要的是,乘風破浪的能力

6B班主任:梁寶怡老師
  • 對於小六學生來說,裝備他們的抗壓能力是最為關鍵的。因為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挫折、受打擊和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當遇到壓力或不順利時,心理素質會直接影響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以及面對問題和解決事情的方向。因此,具備正面的抗壓能力,對於小六學生在面臨升中和青春期階段,與家人和朋友相處時,抱有面對壓力的積極態度尤為重要
  • 在這個活動期間,小六學生們獲得了難忘和新穎的體驗。許多事情,他們原本以為自己無法做到,或覺得自己技不如人。然而,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只要肯踏出第一步嘗試,實際上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 在這個活動中,我覺得非常能夠讓學生面對現實。所謂的挫折,其實只是他們邁向成功的開始。在他們所認為的挫折中,只要他們不放棄,仍然繼續嘗試,成功這一位朋友就會慢慢顯現出來



給予多元發揮平台,建立內在動機及能力感

6C班主任:李雅詩老師
  • 對於這次挫折活動,我覺得非常適合現今的學生去學習。因為現在很多學生很少面對挫折,即使遇到挫折,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應對,這往往會導致許多情緒問題的出現,甚至會出現學童輕生的問題。我們學校的學生其實經常經歷挫折,因此他們的自信心普遍較低落,自我形象也不佳,而且很多時候在做事情時缺乏動力
  • 這個活動我看到 (生命教育機構) 採用了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面,讓學生們去嘗試。同時,也給予他們肯定和認同。我觀察到,在活動結束後,學生們在某種程度上有了些許變化。在上課時,我注意到有少部分同學減少了對學習的消極態度
  •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我覺得活動時間稍微短了一些。如果能夠有多一天,可能會更加深入和有效



欣賞投入任務,從細節中優化體驗經歷

6D班主任:蔡詩詠老師
  • 在第二天,我觀察到學生參與自我挑戰的活動。我覺得這個活動大多數同學也投入其中,不過我覺得某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
  • 例如,當請他們自己嘗試去挑戰時,小朋友最希望的是有人測試他們是否完成了任務。因此,可以考慮每個項目設置一個站崗的位置,讓小朋友在這裡進行挑戰,然後進行評核,確認他們是否完成了任務
  • 我覺得近年小朋友變得比較自我。即使是父母、老師或其他人的教導,他們也可能會覺得不中聽就認為不對。即使這些教導是有道理的,他們也不會分辨有無道理,只會用自己的喜好去決定事物的正確與否。他們喜歡的就認為是正確,不喜歡的則認為是不正確。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小朋友都是這樣,但最近確實有更多的小朋友表現出這樣的想法。因此,這可能也是一個方向,機構可以考慮設計一些教材,幫助這些小朋友建立正確的觀念



保持正向心態,從先苦後甜中邁向成功

6E班主任:馬淑德老師
  • 在這兩天的活動中,我覺得非常鼓舞,看到學生肯嘗試、願意接受失敗,並繼續去挑戰。平時真的很少看到他們這樣的表現,尤其是在第二天的活動中,看到同學們積極地去尋找方法突破自己。記得他們平時的學習,可能會抱怨說:「哎呀,這麼多書要讀」、「哎呀,這麼多事情要做」。但其實他們是可以很積極,就算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也肯去做。原因是甚麼呢?這是因為朋輩互相支持、互相鼓勵,這樣的氛圍真的很重要
  • 我常跟他們說,不用怕失敗,一起去做吧!看到別人做,你也可以做,當然是做一些好事。人家都能做到,為甚麼我不行呢?我不會比別人差。永遠保持這種心態,不久之後就很大機會成功
  • 雖然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當真正去做的時候,堅持下去就不是那麼簡單。想學生記著一個座右銘「你想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當想要甜蜜的時候,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已經經歷過苦。如果還沒有,那我相信必須先完成艱鉅的任務,先苦後才能感受到甜蜜和快樂,各位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向著未來努力,加油!



如今努力提升自己,以後從挫折中成就了不起

洪國豪副校長
  • 我覺得這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發。挫折,在人生的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過,挫折其實是一種經歷。當回望過去,挫折又算不得甚麼。因此,我希望同學們不要隨意放棄。英文常說「never give up」,挫折實際上是讓人成長的經歷
  • 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學到不同的東西。當我們面對即將到來的世界變化時,將來有些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那麼,現在該怎麼做呢?現在要好好讀書,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兩分鐘就能解決的。但我相信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成果。這種堅持不是一日、兩日或一個星期,而是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所以,不要輕易放棄
  • 祝福各位同學,在未來的日子裡,不要害怕面對困難,也不要害怕面對挫折。將挫折視為人生的一種嘗試。人生有很多種經歷,酸甜苦辣,每樣都試過,將來的你可以自豪地告訴我:「這些問題不算甚麼,我都經歷過!」「這些挫折也不算甚麼,我能夠解決!」



挫折當過節,我們都是珍貴的存在

何健衡老師
  • 經過這兩天的主題活動,我相信每一位同學都加深了對挫折的認識和了解。我認為這個活動對學生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開心又難忘的體驗
  • 隨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人生總會經歷不同的挫折。例如升中、家庭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對自己的期望等。因此及早讓同學們接觸甚麼是挫折,以及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怎樣去面對,就像打了一支預防針一樣
  • 遇到挫折時,我們可換個看法,多嘗試不同的方法。這樣,挫折就可能變得像過節一般,能促進他們的成長。正如活動主題所言,挫折不一定會直接導致成功,但一定會讓同學們有所成長。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道路,我們不需要與他人比較,而且挫折並不代表失敗。上帝創造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獨特之處。祂必定讓我們的生命精彩,因為神是獨行奇事,且精彩絕倫的主。讓我們一起好好活著,為主活得更精彩



挫折只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李文浩老師
  • 活動中導師不斷鼓舞學生是可以做到,而現時做不到只是自己未曾做到,而不是永遠做不到,令學生明白現時即使自己未做得到,都不應否定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肯用心去做,是有能力做得到的
  • 我認為「挫折」表面上是一個障礙,實際上是一個助力或是轉機,一個能讓自己在誠實面對或檢視失敗,然後從中作出持續而有效的改善後再達致成功的助力。所以挫折是成功的必經階段,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不應懼怕面對挫折,當挫折出現時,我們更不應選擇逃避,反而要冷靜地審視哪個地方出現問題,了解為何挫折會出現在這一個部分,然後思考解決方法
  • 透過了解「挫折」,學生明白到挫折只是一個過程,不應害怕面對它,即使有挫折亦沒有大不了,人生是可以做「錯」的。當能夠克服挫折時,往往都能有所成長。另外,長期讓學生只獲得成功,沒經歷挫折,會令學生自滿,甚或驕傲,甚至會有「輸不起」的習慣。當在長大後遇到真正的挫折時,會因缺乏當中的經驗而變得不堪一擊,無法接受及面對挫折,這些都令學生不能有一個健全的成長



正因走過那些挫折的日子,更珍惜學習的機會

邵金蘭老師
  • 我年輕的時候遇過很多挫折,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就是公開試的經歷。記得以前讀書的年代,通常是在中五時,參加一個名為中學會考的公開試。會考成績達到某一個水準,才能升讀中六和中七,即我們所說的預科。之後再要參加一個稱為高級程度會考的公開試,考完這個試後,又要達到某個成績的要求,才能升讀大學
  •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要在幾年時間內面對這兩個公開試,競爭真的很激烈,升學的壓力非常大。記得會考時,每一天都很緊張,壓力巨大,因此每天都感到身體不適,非常辛苦。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在原本就讀的中學升讀中六和中七。當時每間中學預科的學位有限,只有高分的同學才能在原校升讀預科。當時不能在原校升讀,真的很徬徨,我不得不到處尋找學校繼續讀書。經過幾番努力後,幸好找到了一間有開辦預科學校,才得以繼續升學
  • 那次經歷讓我大受打擊。我體會到無書可讀、前路茫茫的可怕。我檢視自己讀書的方法,看看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在這裡,我非常感激當年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的校長、老師和同學們。學校開明,敢於創新,老師們盡心教導,同學們友善,一起為一個目標——升讀大學而努力。經過兩年的預科生活,最後幸運地升讀了心儀的大學。希望同學們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挫敗而一蹶不振,要相信自己,凡事都有可能



從有興趣的領域出發,協助發掘亮點和建立自信

徐曼妮老師
  • 我覺得六年級的學生需要培養對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要先認識自己,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才能,培養出自信、自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無論就讀哪一間學校、做甚麼工作,都可以對生命充滿熱誠
  • 看到六年級的學生在看完《媽媽的神奇小子》的片段後,回答問題時表現得很好,這與我平時上課時觀察到的情況相比有所不同。在我教英文時,他們平時很少回答問題,並且常常答錯。我覺得這間學校的小朋友對於觀看影片比閱讀文字更有印象,他們的回答也很準確。在 (生命教育機構導) 林老師的鼓勵下,他們更有信心去回答問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去尋找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去發揮
  • 關於一些難忘的片段,當我看到學生描述關於挫折和未來的一些句子時,我覺得很多學生答得很好,這讓我感到驚訝。平時看到6E班上課時,通常比較沉默,但原來他們其實很有思考能力,思想獨立,只是需要更多輸入和刺激。我發現當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們會表現得很好。本港學生在生命成長方面確實有需要,他們真的需要找回自己的生命價值、生活價值或做人的價值,這可能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



努力亦要用對力,用對力達致成功以提升成就感

梁君豪老師
  • 我覺得 (生命教育機構) 主持人非常有活力,生動有趣的講解,帶動所有的小六學生參加不同的活動,甚至連老師的我都被她的聲線吸引著,她會將最重要的事情會講三至四次,並且運用她的姿態言語和面部表情來講出整個的過程
  • 我認為對小六學生來說,懂得面對挫折或逆境是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小學的成績方面,學生會容易拿到高分。但是,在中學方面,有學生自升上中一後,成績就大不如前。透過活動,能讓學生明白甚麼是挫折,甚麼是逆境
  • 我認為「挫折」時會質疑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做下去。當中亦會有氣餒的時候,想不通,找不出方法的感覺。同樣,我們的學生會經常問:「為甚麼我試了多次,還未能夠成功呢?」當他們開始思考不同的方法,不斷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沿用舊有的思維模式,或參考別人的做法,就會增加自己的成功機會以提升成就感。及後,他們便會更積極尋找其他的問題,嘗試解決不同的困難



正向教養培育下一代,協助找尋夢想成就熱情人生

郭敏群老師
  • 說起難忘的片段,我很欣賞主持的老師,她運用一種很正面的方式鼓勵學生作答,並營造了一個非常積極的氣氛,讓全級同學都想一起參與,包括給予掌聲和尊重,及後能看到同學們傾聽、發言,以及分組討論時,都很願意參與。即使是平時比較安靜的學生,也發現他們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怕犯錯。活動中也包含了很多不同種類的環節,包括討論、觀看電影、分享總結等,非常多元化,讓學生從不同方式學習
  • 當我們有了夢想,就會不怕挫折,可以一步一步向著夢想前進。因此,我覺得學生需要找到甚麼是他們的夢想。如果能有一些方法或工作坊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夢想,或者了解他們喜歡做甚麼、哪些事情讓他們充滿熱情,那將是非常有益的
  • 我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發掘那些平時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為這能夠讓他們認清自己的熱情所在。這些其實都是他們的優點,是他們輕鬆容易做到的事情,讓他們能夠肯定這些就是他們的夢想,或是他們的所長和興趣。我相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自己想做的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努力



視挫折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能提升內在的心理素質

劉碧慈老師
  • 我個人覺得挫折是指學生在追求個人目標,或完成某些任務時所遇到的困難、障礙或失敗。這些障礙和困難可為兩個部分: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可能是環境變化、他人的反對或意外事件等。這些因素通常是學生無法改變的;而內在因素可能包括自信心不足、自我懷疑、缺乏某些知識和技能,以及情緒管理不當等。懂得分辨甚麼因素自己能控制,將有助學生更好地面對挑戰和挫折
  • 每個人面對挫折的方法都不同。有些人選擇放棄,也有一些人會積極努力解決問題,把挫折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因此,挫折也可以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經歷
  • 讓小朋友從小認識並面對、克服挫折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意識到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時,他們就能更容易接受失敗,並在面對未來困難時不輕易放棄。如果他們能將挫折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絕對的失敗,他們的心理素質也會有所提升,亦會較懂得如何靈活應對不同的情況。這樣,他們的適應能力可能會提高,對將來更大的挑戰也會更加從容應對



從小建立內在堅實的自信,挫折來襲亦能勇敢迎戰

談翠婷老師
  • 今年是我第二次觀看 (生命教育機構) 林老師的課堂,依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充滿熱情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最難忘的是她提出關於挫折和未來的問題,通常大家會認為,挫折就是為了讓未來變得更好,但實際上,有些小朋友會提到將來會面臨許多挫折。這讓我反思小朋友的需求,可能在不同小朋友的觀點中,我們能看到他們不同的需求
  • 經過這次活動後,我想起自己以前一直教精英班的小朋友,而去年我又教了較弱班別的小朋友。他們升上中學後,回饋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較弱的小朋友上中學後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們在小學時成績較弱,但到了中學卻能在默書中取得高分,甚至進入全班前十名。有幾位小朋友還特別回來跟我分享這件事
  • 而精英班的同學雖然在學校表現良好,但一旦進入Band 1學校,他們的成績往往不如預期,這容易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我的經歷與精英班的小朋友相似,曾在小學時成績優異,但進入中學後卻排名靠後,因此了解到中學也是一個有關自我肯定的重要階段。因此我覺得六年級最需要培養的素質是自信心,因為當對自己有信心時,遇到挫折也會視為只是生命中的一個小插曲,而不會將其歸結為自己的能力不足


曾讀過以下的說法。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奪不走的:生命裡的經驗;藏在心中的夢想;讀進大腦的書。

鑑於未來的巨變,我們把第三項改為:「應對挫折的解難力」。

 

在未來的人生海洋中,自信是羅盤、幸福是方向、創新是路線、熱情是力量。

——「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
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千與千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