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是趨勢,你不適應就會被淘汰。」
這句話你聽過嗎?我聽過,甚至在這個生成式AI當道時代,這句話幾乎成了某種「理所當然」的論點。
但當我被 assign 一個用 AI 生成繪本的任務時,我的反應卻是——極度的抗拒,甚至比我曾經吐槽過「沒臉回去見老師」的專案還要強烈。
為什麼?這只是技術變遷,還是這件事踩到了我作為創作者的價值觀底線?
當 AI 被廣泛應用於繪圖、寫作、音樂等領域時,我們的世界確實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化到底是進步,還是對創作的一種消耗?
當我被要求用 AI 來產出一本繪本時,我感覺到的不只是壓力,而是一種深層的罪惡感與羞恥感。這種感覺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職場無奈,而是對於「我是誰?我相信什麼?」的根本質疑。
我試圖整理,為什麼這次的事件讓我產生這麼強烈的抗拒——這不只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我們該怎麼使用技術」的問題。
繪本,是一種 溫度與情感的創作。每一張手繪的插畫,背後都有創作者的巧思和心血,他們思考著角色的表情、氛圍的呈現,甚至是筆觸帶來的情感溫度。
然而,當 AI 被用來完全取代這個過程時,創作就變成了「大量生產的產品」,變成了一種「沒有生命的複製品」。
AI 可以生成美麗的畫面(甚至這個美麗可能也只是幻覺),但它不會有創作者的思考,也不會有靈魂。這樣的東西,還能叫做「創作」嗎?
💡 在《雲端封建時代》中,瓦魯法克斯指出,在數位資本主義的轉變下,我們正在從「自由市場」進入「數位封建制度」。創作者不再擁有自己的工作,而是變成科技公司的「數位農奴」。
AI 生成內容的趨勢,讓我看到了一個可怕的未來:
這讓我感到深深的不安。
如果未來這種趨勢持續,那些靠創作維生的畫師、作家,最終只能依賴這些科技公司,成為他們生態系的一部分,而無法獨立生存。
瓦魯法克斯批判:「科技公司已經不再是自由市場的競爭者,而是變成了新的封建領主,壟斷所有價值。」
而這次的 AI 繪本專案,讓我感覺自己正在參與這場「創作者被剝奪價值」的過程——這讓我感到無比愧疚。
很多人可能會說::
「AI 是趨勢,你不適應就會被淘汰。」
但問題不是「能不能用 AI」,而是「該不該這樣用 AI」。
AI 不是問題,問題是當 AI 變成一種取代而非輔助的手段,創作還能保持它原本的價值嗎?
這次的任務,讓我開始質疑: 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守住創作的價值,未來的文化會變成什麼?
💡 在《消失的美學》中,保羅・維希留提到,當科技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感知世界也在「消失」,我們的體驗變得片段化、瞬間化,甚至被機制所取代。
這正是 AI 生成內容讓我擔憂的地方——當繪本可以瞬間生成,我們是否正在失去真正的「創作體驗」?
維希留批判的是「科技讓文化的體驗變得過於快速,以至於它在我們尚未體會時就已消失」。這正是我對 AI 生成內容最大的恐懼——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個「創作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時代?
這次的事件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問題。
AI 的進步,應該是幫助創作者,而不是取代創作者。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希望未來的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我不反對 AI,我甚至平常會用 AI 來畫圖輔助靈感,但我反對的是——當 AI 被濫用,變成一種「取代創作」的工具時,我們失去了什麼?
如果你也是創作者,或者你曾經支持過那些努力創作的人,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思考這個問題。這不只是技術的變遷,而是創作價值的抉擇。
我們,真的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未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