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是選擇,還是性格的必然?
她第一次見到我,就這樣說。
當時,我有點驚訝,因為她竟然只憑幾分鐘的相處,就能猜對。
她是我辦公室的一位同事,年紀不大,卻對心理學有著異常的熱情。她能透過對話、觀察,準確地判斷出對方的 MBTI 類型,甚至能預測這個人在職場、感情、生活中的典型反應。
起初,我對這些「性格測驗」沒什麼興趣,覺得它們像是星座運勢——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又太籠統。
但後來,我開始發現,她的判斷不只是「準確」,更像是一種理解人的方式。
為什麼有些人擅長社交,而有些人只想獨處?
為什麼有些人做決定果斷,而有些人總是猶豫不決?
為什麼有些人習慣理性分析,而有些人完全憑直覺行動?
這些,不只是個性,而是心理學中早有的解釋。
圖片來源:pexel
MBTI(16 型人格測驗)是目前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性格分類工具之一,將人們分為以下四個維度:
這些組合,創造了 16 種不同的人格類型。
但問題來了:這真的準嗎?
有人認為 MBTI 只是「心理測驗」,準不準根本沒意義;也有人認為,這是理解自己的一種工具,幫助我們在職場、人際關係、甚至人生選擇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有趣的是,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早在 1920 年代就提出了「心理類型」的概念,而 MBTI 正是根據他的研究發展而來。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常以為自己做決定時是「自由選擇」,但如果仔細回顧過去,你會發現很多選擇,其實是個性使然: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走向,早在個性中埋下了伏筆。
這代表我們的選擇不自由嗎?也不一定。
榮格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個體化」。
他認為,人生的過程,是從無意識的行為模式,逐漸變得有意識的過程。
當我們開始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意識到自己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時,我們才真正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榮格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前 40 年是為別人而活,後 40 年才是為自己。」
這句話,讓許多人感觸良多。
年輕時,我們總是忙著符合社會期待,追求「成功」的標準:
但到了某個年紀,開始懷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幫你回答,但當你開始問,它就代表——你的人生,正在展開。
這時候,有些人開始離開原本的軌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也有人害怕改變,選擇繼續過著「應該要過」的人生。
哪種選擇才是對的?沒有人知道。
但關鍵不在於結果,而在於你是否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道路。
圖片來源:pexel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常說「要活出自己」,但前提是——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這不只是 MBTI 測驗的問題,而是你是否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性格與需求。
你是否曾經試圖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合群、更符合社會期待?
但你是否也發現,最終,你還是回到了最自然的狀態?
這不是壞事。因為真正的成長,不是「改變你是誰」,而是認識你是誰,然後善用這樣的自己。
如果你也開始思考人生方向,也許你可以從這三個問題開始:
1️⃣ 如果沒有人評價我,我會怎麼選擇?
2️⃣ 我的個性影響了我的哪些選擇?這些選擇符合我的需求嗎?
3️⃣ 過去一年裡,最讓我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為什麼?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當你開始問,你就已經在改變了。
如果你覺得人生有些不對勁,試著回頭問問自己——
這是我真正想要的,還是因為「應該」?
因為,真正的自由,
不是無限制的選擇,而是你能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並為此負責。
這,才是「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