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一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努力實踐;中等的學者聽到道,則半信半疑;下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大笑,若不笑,就無法理解道。所以有話說:明明的道理,看起來卻像是昏暗;走進道的過程,似乎是退步;道的表現,看似簡單卻又充滿深意。最高的德行像深谷,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卻能包容萬物;廣泛的德行看起來不足,但實際上卻是無限的;積極行德看起來不引人注意,像是隱而不現;真誠的德行如同天然的本質,穩定且不改變。最純潔的光輝,似乎是對事物的侮辱;最廣闊的方圓,卻沒有界限;最強大的器物,反而不會完成;最宏大的音樂,卻是無聲的;最偉大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狀;道隱藏無形,無名。只有道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施行並成就萬事。



3. 解釋


這段文字以多重隱喻來表達道的哲理,揭示了道的深奧和其對世界運行的影響。首先,老子提到,對道的理解取決於人們的智慧層次。上士聽到道後會去行實踐,這代表了對道的理解並且能夠付諸行動;中士聽到道,則會感到迷惑,並且無法穩定地把道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下士則對道有懷疑,甚至會大笑,這顯示了對道的拒絕和無知。這樣的區別說明道的深奧往往難以理解,並且那些心智較為閉塞的人無法真正接納它。


接著,老子用一系列的比喻來描述道的屬性。他說“明道若昧”,道表面看似隱晦不清,但其實它極其明確和真實。進入道的過程,好像是退步,但實際上,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入,而不是停滯。道表現出的特質是簡單的,卻隱含著無限的深意。這些反直覺的說法強調道的運行並非按人們的常理來運作。


進一步,老子通過“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來形容道的德行。上德像深谷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空無一物,然而其深邃無限,可以容納萬物;而廣德雖然表現為不足,卻無限大,象徵著包容和寬廣。這表達了道的力量並非依賴外在的形式或表現,而是內在的無窮潛力。接著,老子提到“建德若偷”,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往往是無形無聲的,不需要過多張揚,而是自然地流露出來。


老子還談到“大白若辱”,“大方無隅”等表達道的特性。大白是最純潔的光明,但它看起來像是對事物的侮辱,這意味著人們對於道的認識,經常會錯誤地將它視為不合常理或難以理解的事物;大方無隅則說明道並不被具體的形狀所約束,超越了所有的限制和框架。


“大器免成”和“大音希聲”指的是,道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力量,並不需要外在的裝飾或過度的宣傳,當一個人追求道時,通常會讓自己隱形,讓事物自然發展。這就像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不必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刻意發出聲音,而是讓音樂在寧靜中表達它的存在;道的象徵無形無象,它既不存在於具體的形狀,也不存在於人為的界限之內。


最後,老子總結道的力量,說道隱無名,表明道是無形的、不帶標籤的,甚至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只有道才能在這樣的狀態下,無為而無不為,施行萬物的運行,並使所有事物成就其自然之道。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以極為深刻和隱晦的語言,表達了道的特性及其在世界運行中的根本作用。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它不拘泥於形式,能夠自然而然地實現萬物的生長與變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8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一篇章的意思是說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就算是完美也有缺憾的。我們要從內心去改變自己的外在,由內向外的表達自己的修為,以匡正天下之靜地。
Thumbnail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一篇章的意思是說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就算是完美也有缺憾的。我們要從內心去改變自己的外在,由內向外的表達自己的修為,以匡正天下之靜地。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Thumbnail
2016.10.6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曰: 「佛祖之道,不過得中,過中則偏邪。 天下之事,不可極意,極意則禍亂。 古今之人,不節不謹,殆至危亡者多矣。 然則孰無過歟?惟賢達之士,改之勿吝,方稱為美也。」 《與趙超然書》 【演蓮法師譯文】 山堂道震禪師說: 過中,即出於至理之外,則反而成為偏邪。
Thumbnail
2016.10.6 良因法師 隨筆 山堂曰: 「佛祖之道,不過得中,過中則偏邪。 天下之事,不可極意,極意則禍亂。 古今之人,不節不謹,殆至危亡者多矣。 然則孰無過歟?惟賢達之士,改之勿吝,方稱為美也。」 《與趙超然書》 【演蓮法師譯文】 山堂道震禪師說: 過中,即出於至理之外,則反而成為偏邪。
Thumbnail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Thumbnail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與秀紫芝書》
Thumbnail
2015.5.12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珣佛燈①曰: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 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 《日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佛燈守珣禪師說: 「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士,雖有聲名地位不以為榮耀。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5.12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珣佛燈①曰: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 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 《日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佛燈守珣禪師說: 「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士,雖有聲名地位不以為榮耀。 良因贊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