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十七篇题注】「亚萨的诗,照耶杜顿的作法,交与伶长。」
来自苦难的领悟。标题中“耶杜顿”意味“根据乐师所谱的曲”(代上16:41)。诗人因长期遭患难,灵魂极度疲惫,感到深深不安与愁烦中呼求神,同时借着纪念神在古时向以色列所施的大恩,重新获得抚慰的盼望。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诗人在漫长的患难中,怀疑神的恩典,痛苦的呐喊(1-9节);(2)因回想神过去(特别是摩西时代)的作为而得到安慰,满怀盼望的颂赞神(10-20节)。诗人即使身陷不能承受的患难,也依然靠信心仰望神的恩典。本篇可能是被掳巴比伦或哈巴谷时代所写的(哈三8-15)。题注中的「耶杜顿」又名以探,为大卫三位伶长之一,其他二人为亚萨和希幔(代上十五17~19;二十五1~4)(39篇)。
一、患难时得安慰(1-20)
患难中的祈祷。表明诗人所遇患难的严重性,体现诗人在患难中所献祷告的特点:第一,倾注全心祷告(1-2节);第二,怀着受伤的心灵祈祷(3-4节);第三,切切寻求神的恩典(5-9节)。称颂神的性情。诗人终于因发现真理——神伟大的性情而高歌颂赞神。与前面对神的怀疑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发现神的性情为圣洁(13节)、恩慈(15,20节)、独一(14节)、全能(14,17,18节)。诗人借着恳切祷告获得真正的真理,信仰得到坚固,坚如盘石,可胜过任何患难。
【诗七十七1】「我要向神发声呼求;我向神发声,他必留心听我。」
1-9节作者在极大的痛苦中。
诗人遇着极大的痛苦就向神呼求,这乃是转忧为喜的方法。他的祷告乃是发声的呼求,有时我们祷告不必发声,但是在极度的痛苦中,不得不将心中的苦闷说出来。迫切的祷告不但发声,同时又叹息又流泪。神既然爱他的儿女,而且又是忠信的神,必定听他儿女的呼求。
【诗七十七2】「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的举手祷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在试炼、患难痛苦时来到他面前寻求主。表达祈祷的真诚和强烈。诗人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默想神,似乎都增强了他的悲伤。许多人有了愁苦、烦闷便饮酒,或者到远方旅行,或是寻找种种的娱乐。他们以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忘记心中的苦闷,但是这些事情都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愁苦。只有神能够抚摸我们心中的伤痛,也只有他能除去我们心中的疼痛。感谢赞美神,他是我们随时的帮助(四十六1)。他同时也是我们奇妙的藏身之处(卅二7)。
【诗七十七3】「我想念神,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
「烦躁不安」:诗人的不安不是属世的忧愁,乃是依着神的意思忧愁,结出悔改的果子(林后7:10)。诗人回想神往昔的恩典,和现在的境遇比较,不明白为何会如此,他愈默想,就愈悲伤,以致他夜不成寐,心里发昏。
【诗七十七4】「你叫我不能闭眼;我烦乱不安,甚至不能说话。」
「不能闭眼」:指不能入睡。现在作者进一步坦露他的痛苦,首先描述:他无法入睡、烦乱不安;不过诗人最主要是陈明根本原因就是:怀疑的心态。 诗人现在落到痛苦的极点,连发声也不能,他只能在神面前唉哼、叹息、哭泣,没有力量说话了。正如诗篇六篇六节所说:“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
【诗七十七5】「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
「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指诗人因蒙恩而喜乐的日子。诗人回顾欢喜的往日,为现在的悲惨状况痛心不已,同时寻求神的旨意。
【诗七十七6】「我想起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
「我想起夜间的歌曲」:指诗人在亨通时吟颂的感恩之歌。在患难的日子,圣徒当回忆往日经历的神之恩典,重新吟唱当年的诗歌,我夜间扪心自问,深入省察我的灵魂。
【诗七十七7】「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
诗人内心深处的问题是:神会永远抛弃我吗?祂会永远抛弃以色列吗(7节)?由罗十一1可知:“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也就是说,神永远不会丢弃我们,他很愿意施恩给那些依靠他的人。
【诗七十七8】「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由诗103:17可知: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古到永远;他的公义,也归于子子孙孙。神的慈爱和应许是诗人信心的保障,也是我们信心的保障。
【诗七十七9】「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细拉」
「难道神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由出三十四6可知: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千千万万的信徒都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证明神绝不会忘记,绝不会止住他的慈悲(诗103:17);也就是说,耶和华既有公义(对罪恶发怒),又有怜悯(慈爱)。
7-9节诗人默想属灵真理。诗人在患难中产生怀疑,但借着此番默想,逐渐接近真理之光。看似诗人怀疑神的举动,实际是为探索真理而挣扎。
【诗七十七10】「我便说,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
10-20节因回想神过去(特别是摩西时代)的作为而得到安慰。
「这是我的懦弱」:诗人坦率告白看穿人的本质。人可借着这样的告白到神面前(约壹1:8)。「我要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指神在以色列人中不断显祂权能的年代。“懦弱”亦作“弱点”。全节可译为“我便说,这是我的弱点(或忧伤),以为至高者的权能有了改变”。但至高者的右手把我的愁苦改变了。这样翻来就更明显了,这一节为本篇的转变,以上的愁苦,现在转变为快乐。
【诗七十七11】「我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我要纪念你古时的奇事;」
本节是作者去回想神过去的作为,特别是神拯救以色列人的奇事,就从原来的烦躁不安中走出来了。
【诗七十七12】「我也要思想你的经营,默念你的作为。」
「我也要思想祢的经营」:直译是「我也要思想祢所有的工作」(英文ESV、NSAB译本)。我们都是神的「工作」(弗二10),在神的儿女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偶然的。「默念你的作为」:这是诗人信仰的决断。诗人断然决志忘记背后,从今以后,无论身处何方,惟有仰望神的恩典。诗人回想神的子民过去遭遇困难的处境时,神所作出的干预。这思想使他立刻承认神是圣洁的,祂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完美、公义和仁慈的。
【诗七十七13-14】13「神啊,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神呢?」14「你是行奇事的神。你曾在列邦中彰显你的能力。」
「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是指在患难中神所行的事,神对犯罪的人所施的救赎(林前1:18)。与借着耶稣基督成就的“十字架道路”一脉相通(林前1:18)。「有何神大如神呢」(13节),是引用摩西之歌「众神之中谁能像祢」(出十五11)。「你是行奇事的神」:神对百姓施行的超凡、难以理解的作为。「你曾在列邦中彰显你的能力」:诗人特别想到,神在拯救以色列民脱离埃及的奴役时,令人惊异,以神迹展示祂的能力。13-14节都是回应摩西在红海边的胜利之歌(出十五11、14)。
【诗七十七15】「你曾用你的膀臂赎了你的民,就是雅各和约瑟的子孙。细拉」
「你曾用你的膀臂赎了你的民」:以色列人得救出埃及的奇迹,证明神拯救的大能,并保证祂今后将继续拯救祂的子民(诗78:12,13;106:21,22;114:1-5)。「就是雅各和约瑟的子孙」:统指全部选民;约瑟曾升高至长子的地位(创四十八5),因此诗人用来代表他那一代的人。奇事、经营、作为、能力,这都是表示神用全能的膀臂救赎了他的百姓。今日的信徒若要从罪恶中救出来,必须借着神的大能才能将他们从魔鬼手中夺过来。真正蒙恩的人,永不会忘记神对他所施行的救恩是何等的浩大,何等的奇妙。
【诗七十七16】「神啊,诸水见你,一见就都惊惶,深渊也都战抖。」
「诸水见你,一见就都惊惶」:优美地描绘“红海的水”,仿佛它具有知觉力。众水看见你就惧怕,深渊也都战抖;也就是说,水一看到神在场,就惊慌逃跑,给神的子民让路。
【诗七十七17-18】17「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响声,你的箭也飞行四方。」18「你的雷声在旋风中,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
「你的箭」:此处实际的意义应该就是「闪电」。诗人描写红海的诸水往上看,看见它们的创造主, 于是惊惶退后。整个大自然爆发一阵强烈的风暴。大雨连连落下。震天若裂的雷声在头顶鸣响。电光闪过天空四方,照亮世界。一阵强烈的旋风闪电般攻击整个地区,大地在这猛烈攻击下战抖震动。17-18节描述神显现时(在西乃山),神的权能显示在降雨、打雷、地震这些自然现象中。
【诗七十七19】「你的道在海中,你的路在大水中,你的脚踪无人知道。」
「祢的道在海中;祢的路在大水中」,是形容神在不可能之中,带领百姓过红海时下海中走干地(出十四22)。 「祢的脚踪无人知道」:是形容神平复红海之后,任何人都不能知道祂是怎样做成这件不可能的神迹的。本节意思是,神亲自在海中造出大道。祂开路使祂的子民脚不沾水地横过红海。然而,没有人看见祂的脚踪。
【诗七十七20】「你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
「好像羊群一般」:诗人在这里描写好牧人的温柔。虽然神自己隐蔽在暗中,但我们有大量证据证明祂的同在和祂的能力。神是「永不改变」(一百零二27)的神,祂永远是我们的牧者。神过去带领百姓在不可能中走过红海,今天也会在不可能中向我们施行慈爱和恩典(7-9节);祂过去「借摩西和亚伦的手」引导自己的百姓,今天也照样差派自己的独生子做我们的「好牧人」(约十11),「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神的「脚踪无人知道」(19节),祂救赎的恩典、大能和作为,远远超出了人的智慧所能理解的。一旦认识了这一点,诗人就不再因思虑过渡而辗转难眠,而是安息在神的引导之中。
上图:艺术家所描绘过红海的场面:「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海伸杖,叫水仍合在埃及人并他们的车辆、马兵身上。摩西就向海伸杖,到了天一亮,海水仍旧复原。埃及人避水逃跑的时候,耶和华把他们推翻在海中,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以色列人却在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出十四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