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許開始於我曾經讀到的一段,達賴啦嘛的對話。
有人問達賴喇嘛:「你對人類最驚訝的是什麼?」
他回答:「人類,為了賺錢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犧牲金錢。焦慮未來,卻無法享受現在。活著時,他忘記生命是短暫的。死時,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過。」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在「為未來著想」,但事實上,這究竟是合理的未來規劃,還是我們只是活在未來的幻想中?我們真的在創造更好的未來,還是只是在錯過當下?
在農業革命之前,人類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食物難以儲存,天災不可預測,他們無法規劃未來,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
但當人類開始耕作,能夠囤積糧食、擁有財產,「未來」這個概念開始佔據我們的生活。要開墾更多農田,避免來年歉收;要囤積更多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從那一刻開始,焦慮未來,成為了生存策略的一部分。
這種焦慮,雖然幫助人類開展出了急速發展的文明,但它也讓我們開始不安於當下。我們不再只為「現在」而活,而是被「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牽著走。
到了現代,這種焦慮不再只是關於糧食,而是關於財富、工作、地位、退休生活,甚至是社會對我們的期待。我們以為這是「為未來著想」,但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焦慮。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為未來著想。
要存錢,準備未來的安穩生活;要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要買房,確保未來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這些聽起來沒錯,甚至很有道理。但問題是,這些計劃,真的能讓我們過上理想中的人生嗎?
我們努力存錢、拚命工作,期待政府的退休金、企業的調薪,告訴自己「未來會變好」。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未來」到底是什麼時候?
是等到七老八十,推著助行器,哪裡也去不了的時候?還是等到住進一塊風水寶地,卻發現子孫祭祀都嫌太遠的時候?
我們總是在計劃,總是在期待某個「理想的未來」會降臨。
卻也可能讓我們白白錯過「當下」?
這兩者,看似相同,實則南轅北轍。
活在未來的幻想:相信「有朝一日」一切都會變好,把未來當作一個終點,而忽略了當下的行動。總是計劃,卻沒有真正開始。
為未來著想:透過當下的選擇,確保未來的自由。理解「未來」並非一個時間點,而是一連串行動的累積下來的結果。
未來不應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應該是你每天選擇的延伸。
如果時間是一支從出生開始射向死亡的箭,我們的目標,不是等它命中某個靶心,而是確保它飛得夠穩、夠遠,並且沿途風景優美。
那麼,真正為未來著想的人,該做些什麼?
維持健康——沒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談。
持續學習——知識帶來選擇權,選擇權就是自由。
聰明累積財富——但不是為了囤積,而是為了創造更好的體驗。
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讓現在的你也能享受當下,而不是一味犧牲。
真正的未來,不是用來等待的,而是用現在的每個選擇一點一滴建造出來的。
你或許曾告訴自己:「再拚個十年,就能過上想要的生活。」「等我存到第一桶金,就可以真正自由。」「等我退休,就能開始享受人生。」
但如果你不改變現在的選擇,那個「未來」永遠不會來。
你真正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未來的自己,會感謝現在的選擇嗎?你為未來做的規劃,能讓今天的你也活得更好嗎?
與其幻想未來,不如確保現在的每一天,都在往真正想要的生活邁進。
未來從來不是一個時間點,它是一條由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鋪成的道路。
與其等待未來發生,不如讓未來,在該發生的時候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