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對陌生的案件感到害怕、焦慮不知所措?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完成?
最近酥編接了一個大型專案融資,主要是做再生能源,也是業務端今年重點項目,也就是說,這起案件的每個參與者都會"被長官特別關注",但我既開心卻又焦慮,為什麼?因為...
做得好上天堂,做不好呢?
這次有幸擔任台灣主要對接的信用分析師(以下簡稱"CA"),雖然無法分享案件細節,但當下的焦慮心境、從不自信到自信,以及當下&後續採取應對方式,卻更值得和大家聊聊,因為...
只要是菜鳥都一定會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案件的那一天,但想要成長就必須正面迎擊
以下故事開始,大家可以先從故事思考,你覺得故事中的哪些行為是釐清陌生問題的重要行動,本篇將分成3集,並在最終篇的時候,總結個人看法。
還記得當天在決定主要台灣CA窗口時,因為另外2位同事並沒有多餘的產能可以配合此次案件,因此,看這個情況,大家也不得不派最資淺的我出去。
酥:「我這陣子確實案件量比較少可以接,不過我比較資淺也是第一次接大型專案融資,流程和權責歸屬上我比較不熟悉,也有點擔心業務端會不會不放心由我來做?」
同事A和B便和我說,其實他們來這麼久也才遇過1-2次這種案件,論誰都不可能熟,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公司對這件事情也有共識,當下聽完我就接了,因為我心想如果不管誰做都一樣陌生,那沒道理放棄能累積經驗的機會,就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至少因為是長官看重的案子,一定會全力support給予充足的資源,不過心裡感到興奮之餘,卻也有點感到害怕,怕變成砲灰TT。
接下案件後,組內的有著20年資歷的大神級資深CA-在公司是很有份量的人,身兼代理Team head的工作-向我伸出了救命的橄欖枝,他接著在會議中替我開了個頭,溫和地向在場CA們提問。
大神CA:「那A同事和B同事,你們之前有沒有做過類似的案件?」
接著A同事、B同事便說了幾個類似的專案融資,分享了當時主要遇到的難點,還有一些他們曾遇到的一些政治角力經驗(aka被凹、塞份外的工作),從對話中大概可以歸納幾個關鍵字-海外專案融資小組、氣候風險分析、赤道原則、取得approval、控管條件(改來改去)、額度拆分(子公司vs.分公司)、附件(多又雜)等。
大神CA:「那後續有不懂的可以再請教一下這兩位同事的經驗,之後信件都可以CC我進去。」
講完後,寒暄鼓勵一下我這個菜鳥,就這樣我結束了第一次的大型融資專案會前會。雖然我聽不懂具體案件的內容,也無法理解每個文件的作用,但從他們的對話中,我開始快速分類聽到的關鍵字,想像未來需要做的事情:
(1)確認主要利害關係人
(2)釐清需要的各種附件
(3)確定額度架構、控管條件
(4)取得approval
(5)分析要涵蓋的內容
這一個步驟看似簡單,但當面對陌生案件時,當同事說出來的話你聽不太懂時,現場很容易因為被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淹沒,導致自己的腦袋無法運轉,無法順利梳理同事們輸出的資訊,而錯失了讓這些訊息從雜訊,變成有價值的資訊的機會,因為通常腦袋會隨著會議結束而自動關機哈哈。
在同事分享他的經驗時,面對我聽不懂專業術語、案件背景,礙於會議時間限制,我會先選擇在筆記本快速記下,不去細究,因為重點在先從同事的話,去判斷未來我可能會需要跟誰對接或合作、會遇到哪些流程、這個流程/這份文件是在某個系統內完成,還是透過Email、會議等方式去執行、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需要做哪些事情、怎麼做這件事情、什麼時候要完成這件事情、哪些事情同事特別提到很麻煩要留意...等,從上面的這些自我提問,你發現了嗎?其實這些自我提問就是最耳熟能詳的思考架構-5W1H。
回歸最基本的經典思考模式 Why.What.Where.Who.When.How,
一切問題都將變得簡單,並迎刃而解
最經典又最簡單的5W1H,聽起來雖然老掉牙,卻是我認為最強的思考武器,善用這個武器,你可以知道同事有哪些部份可能沒有提到,你需要會後再去進一步找到答案。這裡想提醒大家,因為同事在放鬆狀態下的分享,也可能比較發散,想到什麼講什麼,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因此5W1H很難在當下全部填滿,就算可以透過問問題去填滿框架,也要考量會議時間去決定你當下要問多少問題,比較建議是先分類,僅在會上針對必要問題去詢問,其餘的會後再找相關窗口或同事細問未補充到的部分,把架構補充完。
5W1H是個好用的小工具,可以讓你精準鎖定下一步要做什麼,有架構地整理得你聽到的各種訊息,並轉化成有價值的資訊。會議上過度聚焦在自己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想在有限的會議時間中搞懂每一個小細節,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緊張,並漏聽一堆訊息,不如先掌握大方向,專注畫好你手中的地圖再說!
今天就先到這邊啦~
下一章節,要講我開會後的故事,想看看我後續怎麼推進專案的脆友,或著想更快上手的新手分析師一定要接下去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