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某晚,接到O私訊。她說,傍晚得知婆婆去世,與先生意見不合,心裡很亂,想讓我評評理。
原來,小夫妻倆趁年假去了溫泉飯店,沒想到一入住,就要奔喪?
說意外,也不是那麼意外啦;去年探望時,她婆婆就常昏睡不醒。
家人心裡有數,只是事情一來,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還有就是因為,飯店是O好不容易才搶訂來的,才開開心心地開好房,
舒心的一切就被這個消息給毀了,心情霎時盪到谷底。
還充滿焦慮,因為O的老公想馬上衝回去。
他失魂落魄地說,我媽死了吔。
O說,我知道~可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不想回去啊。非常、非常、非常不想。我跟婆婆一點感情都沒有。
如果同住,我一定是逆媳。只不過沒同住,所以偶而還可以見個面。但現在⋯⋯真的是,我的幸福要被搶走了啦!?
O說,還有,我不想那麼衝動就衝回去,我先生說,好啊算了啊,可是他要自己衝回去!
我跟他說,你現在衝回去也沒有最後一面啊,現在大哥只是聯絡葬儀社先把遺體冰起來而已。
是要衝什麼衝啦?那麼心急,路途上會不會出事都不知道,我擔心的是這個,你先連絡大哥大姊啦,他們怎麼說就怎麼做?
O說,果然嘛,當晚沒事啊,我們就安靜地吃飯、泡湯、看電視、睡覺。但第二天下午事情就來了,必須兩點半到老家附近的廟。我真的還是很不想去。哎,不知道吔。就是一整個不願意。對一個跟陌生人差不多的人,她的死,我真的覺得,與我何干?這是我的真實感受啊,難道我要裝出一副孝媳樣,讓別人覺得我有在盡孝道,這樣不是很假嗎?
O說,她叫先生說服她。若能說出個道理來,那她就回去。
結果,先生說,這種事是很基本的⋯⋯反正,就是要去做啦;什麼「人在做,天在看」啦⋯⋯還說,妳想想看,我幫妳照顧妳爸媽,做了多少⋯⋯
O說,他真的是很愛比較吶,也很愛計較吶,快被他氣死⋯⋯成語是這樣用的嗎?
等她說夠了,
我說,妳講這些,是有妳的道理;不過,妳想過嗎?
一件事,因為妳很不想做(或很想做),自然就可以生出很多理,甚至可以說服別人,讓他們贊同妳,也隨妳這樣做。可是,這一條「順理成章」的思路和做法,很可能是慣性喔,是迴圈喔。結果會怎樣?會不會對妳有所損害,可能也不是妳一時想得到的。
妳今天來找我,我送妳一句話:
#有一條「反慣性」的路
具體做法是,丟掉那些「愈想愈對」的道理吧,在這個時間點,傳統習俗是怎樣就怎樣吧。
重點是,這樣妳才能活得輕鬆愉快。
#出自於感謝的思考
想想,如果妳的理那麼正確,為什麼會把自己弄得那麼氣?
再來,若非得要一個理,那我會說,請先把自己調到「感謝」的狀態中。
感謝並不是口裡叨念著:謝謝婆婆。謝謝妳買這個送我。謝謝妳做了年夜飯⋯⋯
感謝婆婆是,妳要「循著感謝這條線去思考」;妳的「想」要有感謝作為基礎。
出自於感謝的思考,才是與別人有愛的連結的思考,才不會「為了自我而思考」。
比如,
感謝婆婆養大了妳老公,讓妳可以擁有一個還不錯的伴侶⋯⋯
感謝婆婆為彼此留有空間⋯⋯
妳覺得她像陌生人,那妳的態度她會沒感覺嗎?
應該有啦,只是沒說。她知道妳不想跟她親近,所以也跟妳保持適當距離,不是嗎?
妳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如果先去感謝她,是不是能讓妳看見許多「婆婆的心意」呢?
妳有妳的辛苦,同時也有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放鬆享受的空間,
這一些,如果沒有婆婆來配合,妳真的能有嗎?
好比,妳可以如妳的意去照顧爸媽,但如果婆婆愛計較,那又會如何?
先不要想「是被逼得要奔喪」,而是要先「謝謝婆婆」。
妳先這樣做,妳一向的慣性才可轉化、人生轉軌。
第二天上午,O來電。
她說,我試著在心裡感謝她,也想起與她互動的事。
心情有點不同了,覺得內心好像有一塊地方軟化了。
想說,曾看到路上死掉的鳥,也會想辦法埋葬他,那自己的婆婆⋯⋯
可是啊,一想到那一套一套的儀式和念經好無聊喔,我又開始抗拒了⋯⋯
#無聊是因為不想瞭解
我說,無聊有很多種。如果是儀式和念經的無聊,那我會說,是因為妳有很多的「不瞭解」。
因為妳看不懂其中意涵,所以覺得無聊,還會讓自己變成行屍走肉。
這種狀態當然不好。
#要怎麼瞭解其中意涵?
我說,不從文字理論上去研究喔。
妳就放輕鬆,調整好自己心態:心存善念,常回到感謝。
到現場後,無需多言,就做兩件事:
#觀察與感受
科儀不懂沒關係,現場都有人員協助。
雖然只是照做,莫忘用妳的誠心去觀察與感受。
有想法和情緒也不用說出來,用紙筆寫下亦可。
只要這樣去做,就會有收穫。
今天O又來電。
她說,太奇妙了!照妳講的重點去做,有很多新發現。
而且不知不覺,時間就過了,根本不無聊!
以下概述O的發現:
一、道士念的經完全聽不懂,但先去感謝後,靜下來可感受到用意。
一開始是在形容「死」這件事對亡靈的打擊。
好像在說,喔,這樣啊,氣喘不過來真是太難受了,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在同理亡靈。
也有安慰他,聽起來很像在說,不過,你看吼,之前全身酸痛,現在是不是都好了呢?也不錯吧。
念經分幾場,每場大約20分鐘,家屬都坐著,不累。
某次休息時,O瞥見桌上放著的經書,標題寫什麼什麼寶懺,
結果那一場聽起來,真的很像是在協助亡靈反省自身,讓O也不禁自我反省起來。
後來,可能因為她有在注意,道士還主動說明有協助亡靈入厝、沐浴的部分。
O說,有儀式引導很好。
死亡對誰都是一種突然「沒有身體」的衝擊,根本不知道該做什麼。儀式真的能安慰、安定亡靈,協助他們適應當前狀況。所以,家屬不能只顧自己哀傷,要記得還有幫助亡靈安定的任務。一旦亡靈是穩定的,家屬也會有感覺。
O說,而且,相對的,家屬保持情緒穩定也會讓亡靈更快安定下來。
二、靈魂之間互相尊敬
O說她覺得這些儀式讓她對婆婆升起尊敬的心。
可能是有很多舉香鞠躬的動作。總之,她覺得這樣很好。
這是婆婆在世時,她不曾有過的心態,但是那種尊敬好像不是尊卑那種,
也不是條件劣勢的一方對待優越的一方那樣,
而是回到靈魂與靈魂之間一種很原始的對待與心情,O覺得是「互相尊敬」。
#結語
我想說,所有靈魂都有感知的能力,無論生死,自己的感受無可替代,也需要自己願意去守護。
#章成禪師 有一堂課講「如何幫助過世的家人」,其中便肯定了一般儀式、超渡法會的原始目的。 這一點,上文中的O已經印證了。
#功德迴向,那是在世的家人希望亡靈的去處可以比較好而做的。
#一套儀式有沒有用,要看「做儀式的人」(未必是師公)。
此外,家人之間的關係還有「心電感應」的部分,也就是說,親屬自己最能幫助死者。
不過,這要等未來有機會再寫了。
圖:東京。八重洲。Bvlgary Lou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