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最近的重大新聞無非就是台中百貨公司的氣爆事件,發生的原因雖然還在調查中,但是這裏我覺得其實這個事件突顯了台灣職場的一個大問題,那就是:

台灣大部份的職場是由一群沒有專業能力的人在做那些專業的工作

  這好像是一個很矛盾的話,但仔細深究下去,就會發現一些很驚人的問題

  二十多年前剛出社會的時候,在花蓮的一間新開的電影院打工,那時除了開場散場的工作,很多時候要跟著現場主管處理一些雜事,例如在挑高的天花板掛一些電影海報、院區的一些廣宣品架設…等。

  有次我跟著主管去處理一台廣告車,就是那種小貨車改裝上架子,可以在左右及後方,貼上當期的電影海報,然後沿路透過喇叭重覆播放宣傳;那台廣告車在電影院開幕約一年之後,因為閒置了一段時間,主管就叫我一起去把貨車上面的貨架拆掉,可想而知這個工作看起來很簡單,架子外觀看起來只是三個平面,但是架子裏面是用木條釘製的結構,整個內部結構只能說是亂釘一通,所以在拆卸的時候相當困難。

  那時主管突發其想,就想不動架子的結構,要直接把整個架子先拆下來,所以我們就從架子的下方著手,隨著拆掉的螺絲越來越多,架子也就開始鬆動,我那時用右手伸到車底轉著螺絲,不知是主管拆的還是我拆的其中一根,突然架子就整個向下垮了下來!

  我那時候運氣算不錯,右手上臂的內側在架子割傷,把長袖的制服直接扯破,手上就多了一道十公分左右的傷口,那時職災的觀念也沒有,就自己隨便包了一下,主管那邊也只拿了一件新的製服給我,後續也沒有再多做什麼動作。

  直到多年之後,我才發現那時的狀況是非常危險的,只要位置再差個幾公分,我的手其實是會被直接壓斷!

raw-image

  從這個事件幾年之後,我離開花蓮到了新竹一間汽機車傳產公司做模具,一開始從現場模具組立、鉗工做起,說實在的那時看到一些老師父的手指有少幾截或變形,就覺得現場的工作危險性很高,所幸在花工時期機械科的老師,在實習課都有仔細指導我們現場的作業技巧,包括了設備、工具的使用、危險環境的安全防護裝備…等,加上現場主管的專業度也足夠,作業前都會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反而在那個模具現場都能有效地避開危險。

  這時我想到的是因為我高職、專科時期,對於機械相關的作業都有學習和現場實習過,所以真的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之中,我就能保持對現場狀況的正確判斷,進而可以避開有可能發生的危險,包括個人受傷或其他公安意外的發生。

  在新竹工作幾年之後,因為在桃園買房及結婚生子,所以就把工作換到桃園地區,而在桃園初期的幾份工作,都沒有像新竹那樣是上市櫃的大企業,都是一些中小企業的公司,進去後不僅薪水上都沒有在新竹時期高,在現場的作業環境上,大部份的產線都是沒有符合安全作業標準的,加上那個時期台灣又陸續引進東南亞各國的移工,泰國、印尼、越南…等,種種語言、文化的因素讓現場作業環境又更加挑戰。

  那時還有類似人力仲介那種臨時雇員 ,算是在生產線上少數的台灣人,有次發生的事件就是一名正職的作業員,走到一名臨時工弟弟的作業位置聊天, 那個弟弟一邊和正職大姊講話、一邊組裝作業,突然裝到一半有顆螺絲掉了下來,那個生產線是用鏈條帶動組裝盤在移動的,所以螺絲掉到了鏈條作動空間的下方,那個弟弟直覺反應地用戴著手套的一支手,伸到裏面要撿起那顆螺絲,但那裏剛好是鏈條傳動齒輪的位置,所以那個弟弟的手因為戴著手套就被捲了進去,當下緊急停機後,弟弟的手從鏈條與齒輪間抽出來後,五根手指鮮血淋漓。

  我是後來才知道這件事情的,那時弟弟已經從醫院回來辦公室坐著,一支手五根手指各別用白色紗布包紮,像夜市那種裹著麵衣的大熱狗一樣,我在隔天去那條生產線的那個案發工位確認,那時還有殘留那位弟弟被齒輪扯下的一片手指肉塊

raw-image

  當然在我的職涯還有其他類似的職場工安意外,這裏我就不多提了,我想要強調的是,在很多我們身處的職場,其實都有這種需要注意的事情,若是沒有遵守正確的工作規範,在操作人員並沒有具備專業的能力也沒有危險的判斷力時,就非常容易發生人員傷害的事件。

而每每在台灣的新聞看到這種重大的公安意外時,我都會想到開頭說的這句:

台灣大部份的職場是由一群沒有專業能力的人在做那些專業的工作

  這次百貨公司因為整修期間因氣爆發生的意外,雖然還沒調查結束,但事情的發生很大程度就是人為因素導致,而要避免這種事情也很簡單,就遵守相關作業規範、SOP去進行就好了。

raw-image

  然而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動作,卻這麼難以達到呢?

  這個就要講到台灣職場上的陋習,在傳統營建、製造業、服務業…等,很多工作上的學習都是透過前輩帶新人,所以新人在進入職場時,往往都像開盲盒一樣,運氣好的遇到一個肯指導、說明工作內容的主管或前輩;運氣不好的就遇到個脾氣差,動不動就罵人、技術不肯一次全教人的前輩。

  在我的職涯之中,越是接近現場單位的職務,即是那些苦、累、髒的工作,人員的構成也大部份都是學歷在高中、高職或以下的程度,能夠處理的工作也幾乎都是要靠熟練度提升才能做得好的那種,所以即使是工作數年、十幾年以上的老師傅,其實也只能說是對該工作的熟練度高、掌握度好的人,但在該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術研究上,有的根本就是毫無概念。

  新進的人員若是跟著這種老師傅學習,有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就是因為這些老師傅對於工作上的技術原理是不了解的,他們只會做而且做得很熟練,但是你要他們去講解、說明、指導的時候,往往因為不懂工作原理,常常只會教人照著做就對了,新人有時在學習時,一有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問題,往往就惹來老師傅的一頓罵,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人員的流動,只有那種肯忍受挨罵,又會自主學習專業原理的人,才能在那個環境生存下來。

raw-image

  而會發生這種重大的公安意外,不外乎就是現場人員大部份都不是真正的專業人員,也因此在沒有按照正確的工作、施工規範進行這些工程作業時,自然發生意外的機率也相對高很多。

  而台灣此刻不僅是要對這種公安意外好好的檢討與改進, 另一方面更是要開始尊重專業、相信專業,讓真正擁有專業能力的人去執行那些工作,尤其是相關的承包工作作業,一味地對外壓低工程款或沒有審刻機制,就讓包商找來一些不是專業的人員來施工,一些風險低的工程案還好,但是遇到這種風險高的工程,意外就非常容易發生,且造成的破壞、人員的死傷也相當嚴重。

  我相信台灣大部份的人民都是有良知和守法守份的,而未來也需要每個在職場上的人有一些共識,這個共識就是把自己當下的工作做好,摸清楚每個作業的工作原理、潛在的危險因素,有時候多確認一下、多問一下,每個環節發揮他應有的機制和風險管理,相信未來才能避免這些憾事發生。

raw-image





avatar-img
64會員
300內容數
講述一個從職場小白,成長到資深工程師的故事,歷時二十年工作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簡遙莨盛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雖然先前已經寫了不少關於職涯的內容,不過目前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在面臨中年轉業的問題,所以就想寫點對於目前30~40歲的朋友都滿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年紀之間,我們倒底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因應人生職涯下一階段的發展。
  這一陣子台灣發生了許多關霸凌的事件,因為當事人已經選擇結束生命,造成了整個社會相當大程度上的不安,也因此政府也在輿論不斷高漲的狀況下,連日在媒體上安排了一些滅火的動作,但即使如此,仍然是有一條生命因此消失了。
  在我的職涯中,基本上是沒有回鍋前東家的經驗,但是直到現在,不管是在工作場合或是網路上,都持續地會看到這個話題,在過往的幾個前公司中,也有遇過幾個回鍋的同事,說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就想寫一些個人的想法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其實這陣子也時常看到一些與我年紀差不多的中年工程師,從35~45歲這個區間,有些還是單身,有些已經組成家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長輩病痛、去世的狀況,在人生當中處在這種階段,常要思考不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時還要煩惱身邊其他親友的問題。
  我相信每個在社會上工作的人,除了少數頂尖大學、家庭背景雄厚的那些,大部份開始就職的人,都會面臨到所謂“低薪“的問題。而在講這個題目之前,其實我們要定義一下所謂的低薪是有多低薪?我查了一下我二專畢業後,開始進入花蓮的服務業工作時,大約是民國89年左右,那時的基本工資是15840元。
  這個話題其實並沒有在網路上、或一些討論場合上被直接提過,我們常看到一些雞湯文會說到“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種話,也就是說,給予的最終目地是要讓這個被給予的人,可以獲得一技之長,可以把自己工作、生活維持在一個不錯的水準。
  雖然先前已經寫了不少關於職涯的內容,不過目前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在面臨中年轉業的問題,所以就想寫點對於目前30~40歲的朋友都滿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年紀之間,我們倒底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因應人生職涯下一階段的發展。
  這一陣子台灣發生了許多關霸凌的事件,因為當事人已經選擇結束生命,造成了整個社會相當大程度上的不安,也因此政府也在輿論不斷高漲的狀況下,連日在媒體上安排了一些滅火的動作,但即使如此,仍然是有一條生命因此消失了。
  在我的職涯中,基本上是沒有回鍋前東家的經驗,但是直到現在,不管是在工作場合或是網路上,都持續地會看到這個話題,在過往的幾個前公司中,也有遇過幾個回鍋的同事,說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就想寫一些個人的想法與各位朋友們分享。
  其實這陣子也時常看到一些與我年紀差不多的中年工程師,從35~45歲這個區間,有些還是單身,有些已經組成家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長輩病痛、去世的狀況,在人生當中處在這種階段,常要思考不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時還要煩惱身邊其他親友的問題。
  我相信每個在社會上工作的人,除了少數頂尖大學、家庭背景雄厚的那些,大部份開始就職的人,都會面臨到所謂“低薪“的問題。而在講這個題目之前,其實我們要定義一下所謂的低薪是有多低薪?我查了一下我二專畢業後,開始進入花蓮的服務業工作時,大約是民國89年左右,那時的基本工資是15840元。
  這個話題其實並沒有在網路上、或一些討論場合上被直接提過,我們常看到一些雞湯文會說到“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種話,也就是說,給予的最終目地是要讓這個被給予的人,可以獲得一技之長,可以把自己工作、生活維持在一個不錯的水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在開始陳述時,我知道很多人會有自己的意見 故這邊也只是一些待在日商時所碰之真人真事,給予看法 小弟先前在某間日商,分A、B、C三大部門, 小弟入職恰巧在C部門,其他部門基本都由台灣人自行管理 只有這C部門有最初是由日本部長帶領的,但那都是舊話了 在2023年時全面改組成台灣人自行管理,
Thumbnail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在開始陳述時,我知道很多人會有自己的意見 故這邊也只是一些待在日商時所碰之真人真事,給予看法 小弟先前在某間日商,分A、B、C三大部門, 小弟入職恰巧在C部門,其他部門基本都由台灣人自行管理 只有這C部門有最初是由日本部長帶領的,但那都是舊話了 在2023年時全面改組成台灣人自行管理,
Thumbnail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這起社會事件引發各種輿論,反映了臺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文章中提出了改善生命教育、提高危機意識、以及加強社工師薪資福利等建議,藉此呼籲社會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