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關於癌症的文章有提到,家族當中不論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身體出了問題,很多人都傾家蕩產,把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賠進去(就像山道𤠣子作者的另一部大作:媽媽得癌症了)。這種現象在華人社會當中,尤其多見。人們總會稱讚這樣的人很孝順很有愛,並惋惜他們的遭遇。但在靈魂的層次,這樣的安排是有功課的。
成長在華人世界的家庭(尤其是上一輩的人),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母親必須操持家務,就算家裡做著小生意,要開店賺錢,母親還是要負責全家人的三餐。所以我們常會看見,忙到焦頭爛額的媽媽,一邊做飯一邊罵小孩。成長在這樣家庭裡的孩子,雖然心裡覺得母親很辛苦,但也不自覺的認為,母親就應該是這樣。所以他也會用這樣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要求別人,甚至是勒索旁人。
而華人世界又特別講求孝道、兄友弟恭,在這樣的文化底蘊之下成長,不自覺的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家人生病了,不管是父母還是兄弟姐妹,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應該要鼎力相助,不然就是不孝、沒有愛,會被世人唾棄。但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一種「框架」,一種「限制」,把我們以及周圍的人捆綁住,讓我們不自由。然而透過移動,而能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庭,這樣的框架就能被打破(關於形形色色的家庭,之後再來分享)。
如來曾透過章成禪師在樸實禪修課堂中教我們做這個練習,能幫肋你跳出這個限制:把家人的標籤拿掉。把「父親」、「母親」、「哥哥」、「女兒」⋯⋯等的標籤拿掉,試著把對方當成一般人來看待,你比較容易有一份「清明」。或許你就會看到多年以來,對方一直有著哪些不良的習慣,或是容易有負面情緒卻又一直在壓抑,甚至是一直逃避著某些事而成天酗酒⋯⋯而這些可能就是讓他生病的原因之一。
我的周圍也曾經有幾個朋友罹癌,有些已經過世了,有些還在與病魔纏鬥著⋯⋯他們的人生,有的是緊緊抓住某些東西不放,有的是遇到某些檻之後開始消沉,用煙酒來麻醉自己。
例如朋友A,很小的時候父母便離異,母親改嫁後沒幾年,父親也過世了,留下他和哥哥兩人。兄弟倆靠著親友的資助而長大。兩人都很爭氣,國立大學畢業之後在科技業工作。大哥像常人一樣,走到適婚年齡便結婚生子,但A卻始終孤家寡人沒有伴侶。
在相同環境下成長的兩兄弟,看事情的角度卻是南轅北轍的。哥哥常常感謝資助他們的親友,逢年過節一定準備禮物回去探望;然而A掛念的,卻是改嫁的母親從未跟他們聯繫。他甚至責怪哥哥,怎能不怨恨拋棄他們的母親呢?因為哥哥無法理解他內心的恨,後來他與哥哥漸行漸遠,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不與人聯繫,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
後來A罹患淋巴癌,雖然有積極的治療,但半年左右便離開人世,走的時候才50多歲,對於母親的恨,他也一併帶入棺材裡了。
這一生A的功課並沒有做過去,下一次再來投生,可能還是會出生在類似的家庭,重複著相同的功課,一直到他學會為止。而沒有學習智慧的靈魂,常常一個功課要花好幾世才有辦法做過去。
他的功課會很難嗎?對他來說可能是很難的!但是和他一起成長的哥哥,卻能夠開展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關鍵在哪裡呢?其實就是能夠看見感謝。
雖然父母親都不在了,但是親友(尤其是住在隔壁的叔叔和嬸嬸),一直在照顧著他們兄弟倆。下課後倆人就到隔壁叔叔家和堂兄弟們一起吃飯,平常嬸嬸也會過來幫忙打掃,還幫他們洗衣服。對於照顧他們的叔嬸,哥哥心裡面是充滿感謝的。但是一樣受到照顧的A,卻沒有看見感謝,反而把重點放在:我是被媽媽拋棄的孤兒,我很可憐。這個覺得自己可憐而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可能就一直累積在他的身體裡,久了之後形成癌症,一發不可收拾…
A如果能夠放下心裡的仇恨,試著像他哥哥一樣,去看見生命中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他會看見自己雖然沒有父母親,但是仍然有愛著他們的其他親人,自己依舊是幸福的。心裡沒有仇恨,就不會有仇恨帶來的負面情緒,沒有負面情緒的累積,身體自然比較健康。但如果A是你的家人,你可能就無法看得這麼清楚,你可能惋惜他這麼年輕就走了,或是責怪自己無法幫助他消除心中對母親的恨,讓他留下了遺憾!
所以禪師教我們,練習把「標籤」拿掉,我們比較能夠看清楚這一切。如果你能夠看懂對方的問題,那麼即便他這一世無法做過這個功課,他也可以成為你的反面教材。而你的「清明」在他治療的過程中,你就會去斟酌,該提供多少的陪伴與心理支持,可以給多少慰問金,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你可以做多少事。你不會因為是「家人」而失衡了,那麼你就能夠做過「家人罹癌」的這個功課,也才能收到這件事帶給你的生命禮物!
另外還有朋友B與C罹癌的小故事,之後的文章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