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強調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由出身決定。他要求兒子對自己的能力和目標保持堅定信念,不因家境優渥就失去奮鬥動力——早期的優勢雖有幫助,但絕不保證最終的勝利。富裕的出身往往反而使人缺乏歷練機會,因此不能過度依賴特權,而要堅守自身志向、腳踏實地前行。
他提倡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將樂觀視為一種信念,堅信生活中好事終將戰勝困難與挫折。在這種信念支持下,即使遇到逆風,也要保持對目標的執著和對成功的信心。
洛克菲勒深信成功來自勤奮努力。他從年輕時便篤信:「財富是勤奮工作的副產品,機會只留給勤奮的人,每個目標的達成都源於努力思考與行動」。換言之,財富從來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辛勤耕耘的意外收穫
他強調凡成就地位、榮耀和財富的人無一不是擁有「一顆永不停息的心、一雙堅強有力的臂膀」,身上閃耀著毅力與頑強的意志力。
(很少看到很懶的富人)
勤奮於人首先是為了自己好處:只有刻苦鍛鍊,自己才是勤奮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勤勉不僅帶來物質成果,更可磨練品格、培養才能。
他告訴兒子,唯有持之以恆、永不懈怠,才能最終贏得長久的成功與別人的尊重。
在洛克菲勒看來,逆境其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與財富的試金石。他甚至指出沒有經歷過不幸的人反而更加不幸,因為缺乏磨難就無法鍛鍊出堅韌的品質。
很多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那些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往往很快銷聲匿跡。相反,真正長久的成就離不開長期的積累與辛苦耕耘——「人要有遠見,只有長時間地吃苦,才有長時間的收穫」。
他鼓勵在挫折中尋找教訓,將困境視為提高自己的機會。每一次失敗都是學習的機會,只要從中成長,逆境最終會成為邁向更高目標的墊腳石。
洛克菲勒提倡終身學習和持續自我提升,但強調實踐重於空談。他認為知識本身是空洞的,除非將知識付諸行動,否則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書本上的知識若不與實際結合,難以解決現實問題;因此他告誡兒子學習時要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洛克菲勒也強調謙遜好學的態度。他指出每一次承認自己不懂,都可能成為人生的轉捩點
——勇於承認不足並虛心向他人請教,才能突破自我局限。透過不斷學習新知、反思自我並應用所學,個人能力和視野才會不斷成長,為長遠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馬斯克就是一直問問題,問到成為專家)
洛克菲勒對金錢抱持務實而節制的觀念。他坦言金錢並非萬能,但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事情離不開金錢!」
金錢是達成許多目標的工具,也是影響力的來源之一。然而他也提醒金錢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財富的價值在於拿它去做有意義的事,而不應淪為金錢的奴隸或把追逐金錢當成人生唯一目標。
洛克菲勒一方面極力創造財富,另一方面強調理性運用金錢——例如投入再投資、拓展事業,或從事慈善造福社會。他教育兒子要駕馭金錢而非被金錢支配,以確保財富服務於人生目標和價值觀。
總之,在洛克菲勒眼中,金錢的意義在於提供實現理想和保障生活的手段,但真正的幸福與成就取決於如何善加利用金錢,而不僅僅是擁有多少財富。
在投資理財上,洛克菲勒主張審慎周密的策略和對風險的精明管控。他強調充分的準備與研究: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實現目標所需的資源及條件。
每當面臨重大決策,他總是謹慎評估,奉行「讓我等等再說」的原則來避免魯莽行動。
這種在表態前先冷靜觀察的做法,使他能更全面地衡量風險與機遇,減少決策失誤。洛克菲勒也提醒不要過度追求完美的機會,“最好”常常是“好”的敵人。
與其苦等十全十美的投資,不如把握眼前不完美但可行的機會——因為稍有缺陷的機會遠勝於錯失機遇。
洛克菲勒將成功視為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他常說「尾聲只是開始」,意指每一個終點同時也是新的起點。
(無限賽局的意思)
因此,在取得一項成就後應立即著眼下一個目標,保持持續進取的狀態。每一個偉大成功者的事跡,無不是由一連串小成功累積而成。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微小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他鼓勵兒子一步一腳印地前進,把每次的小勝利都當作墊腳石,最終實現非凡的財富成就。同時,洛克菲勒強調創新和拓展對持續創富的重要性。他曾向兒子提及自己創立前所未有的石油托拉斯,這種創新的組織結構極大地聚集了財富,使標準石油在短短兩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企業,他本人也因此成為聞名世界的「石油大王」。
(後來因為太大被拆掉)
透過不斷地再投資與擴張版圖,以及勇於採用新策略、進入新領域,洛克菲勒實現了財富的滾雪球增長。他的經驗表明,要讓財富持續增值,就必須具備長遠眼光,在成功時依然保持進取心,不斷開創新的財富源泉。
洛克菲勒的觀點中,勤奮工作和財富收穫是緊密相連、相互印證的。他明確指出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其實是對自己勤勞付出的獎賞。
也就是說,財富不是從天而降的恩賜,而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只有經年累月的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厚實持久的財富積累。他觀察到,那些享有尊榮與富足的人無不是具備超乎常人的勤勉與毅力。
相反地,碌碌無為或坐享其成的人注定無法守住財富。洛克菲勒以此告誡兒子:每一分錢都應靠努力掙得,每一項財富的成就背後都應有汗水的印記。勤奮在他看來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創造財富的必要條件。透過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斷增值已有的財富,並為子孫後代奠定富足的基礎。
簡而言之,勤奮出真金,懶惰則讓財富如沙漏般流逝,這是洛克菲勒一生經驗的深刻體認。
洛克菲勒相信,卓越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影響人心的能力,以說服和啟發他人心甘情願地追隨。他指出,僅靠職權或智力並不足以領導眾人,成功的領袖還需要一種特殊的才能——“抓住人心的能力”。
也就是說,要能洞察人性、共情他人的需求,才能在情感和理念上產生共鳴,影響他人的觀念和行動。洛克菲勒強調以真誠打動人心:領導者對團隊付出的真情最終一定能換來勝利,並贏得部屬更多的敬重
。他的信中鼓勵以誠懇和同理心來說服,而非以命令和壓迫。他也提醒領導者注意自身修為——「你怎麼想決定你怎麼行動,你怎麼行動決定別人對你的看法」
因此,領導者應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以正面積極的形象感染他人。總的來說,洛克菲勒提倡的是一種信服力:透過良好的溝通技巧、真摯的關懷和以身作則,來影響團隊並取得他們的支持。
在團隊管理上,洛克菲勒主張領導者應該平易近人且循序漸進地培養威信,而非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提醒兒子:“做好小事是做成大事的基石”,一個從一開始就自視過高的領導者,將無法體會部屬的心情,也就無法真正善用他人。
因此,他建議領導者要瞭解基層,願意從小處著手,必要時親力親為,這樣才能贏得團隊的信任與尊敬。洛克菲勒非常注重激勵的力量。他善於發現並讚賞下屬的優點與成績,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自身價值,因而更加投入工作。他相信只要領導者對部屬投入深厚的感情和關懷,最終必能贏得人心。
這種真誠的關懷會轉化為員工的忠誠與幹勁,形成良性循環。此外,他也強調授權與信任:給予下屬發揮才能的空間,同時提供指導和支援。在他的理念中,領導者的職責不僅是發號施令,更在於營造一個讓團隊成員願意追隨、願意付出的環境。如此一來,大家目標一致,互相激勵,就能迸發出最大的團隊合力。
洛克菲勒深知信任和尊重是領導關係的基石,而取得他人信賴的前提在於自我修養。他告誡兒子:「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你必須先覺得自己值得受人敬重」,一個人越尊重自己,別人就越會敬重他。
這強調了自尊與自信在領導中的重要性——領導者若連自己都看輕自己,別人更不可能信任跟隨。他以身作則維護自己的誠信與名譽,視之為無價的資產(正如他所說名譽是以血汗澆鑄的王冠)。
在團隊中,洛克菲勒主張以公平正直對待每一個人,尊重每位成員的貢獻與人格。他相信,只有領導者先給予部屬信任和尊嚴,才能換取對方的忠誠和配合。而當領導者犯錯時,也應勇於承認、承擔責任,這種坦誠更能贏得他人的信賴。
總而言之,洛克菲勒的信任哲學是:內修于心,外施於人。先提升自身值得信任的品質(如誠實、可靠、尊重自己),再通過開明公正的管理來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長遠而言這將凝聚出堅不可摧的團隊力量。
洛克菲勒能創造百年基業,靠的正是卓越的長遠規劃能力和策略思維。他始終強調領導者要有前瞻眼光,看得長遠,而非只顧眼前利益。正如他所說:「人要有遠見,只有長時間的吃苦,才有長時間的收穫」,強調為了長期成果需耐心耕耘、佈局未來。在制定戰略時,他建議一開始就明確目標並評估所需的資源。
只有清楚知道要達成目的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制訂切實可行的計畫。洛克菲勒善於分析環境和競爭態勢,把握大局後再決定行動方向。他曾提出策略要點:首先研究競爭對手的情況,利用這些資訊形成自己的優勢。
這種知己知彼的策略思維,使他在商戰中總是領先一步。此外,他強調適時果斷:在重大機遇出現時,要敢於投入、迅速執行,勇於擔當必要的風險(他形容要有「吞下鯨魚的膽量」去爭取行業主導地位)。
當然,洛克菲勒也堅守道德底線,在謀略與競爭中不逾越誠信與法律的界限。總的來說,他的策略思維體現在高瞻遠矚與精心謀劃的結合:有大格局觀,又有執行細節的落實。這使得他的事業既能快速抓住時機,又能長久穩健地發展。
有一封信寫說有人說他上帝
這本書並不是像坊間一般的成功學的書,是寫給小孩的真實信件,信裡面寫著很多他的經驗與體悟,也有對美國政府的抱怨,關心他兒子成功與失敗,兒子投資虧100萬美元有安慰他,做決策不贊同也有開導他,是一本很實在的成功學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