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重讀族群研究,我對台灣社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這次重拾幾年前研究所時期曾閱讀的書籍,竟然帶來了全新的收穫,挺開心的。當年,這些理論與討論對我來說顯得艱澀難懂,甚至缺乏共鳴,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然而,經過這些年的閱讀累積,對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理解力或許有所提升,這次再讀,竟然能夠體會當年不曾理解的觀點。這也讓我真的了解,知識的吸收與消化,或許並非單靠當下的學習,而是需要透過時間、經驗與持續的閱讀,才能真正內化。


族群認同的變遷與多元社會的挑戰:從歷史到當代台灣

在前一篇閱讀文章中,整理出台灣族群的形成與歷史發展,及族群想像如何影響社會認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一書則進一步讓人思考,族群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社會與政治環境而發展的動態概念。

那這本《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書中第七章對族群的定義近似於 Anthony Smith 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的原生理論,認為族群是建立在共同文化、起源、宗教信仰以及共享歷史記憶與神話之上的。

在 20 世紀以前,身分認同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隨著家庭、地域、文化背景逐漸形成。

然而,當我們談論台灣的族群發展時,問題並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現在,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真正的「多元社會」?

族群對立是否會隨著時間淡化,還是會因為某些社會與政治動員而再次浮現?這些問題讓人思考,台灣是否能夠真正走向族群共存與融合,還是族群界線將永遠存在?

族群認同的發展:從單一族群到多元社會

作者指出,族群認同的發展,往往與「民族概念」相互影響。

在傳統社會,族群認同是以家庭、部落、氏族為基礎的,但當社會發展出更廣泛的互動與交流時,文化差異成為區隔族群的關鍵,而要突破這種區隔,「民族概念」便顯得不可或缺。

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對於理解族群認同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即使不同族群的人並無血緣關係,但因為共享相同的歷史記憶、文化背景與信仰,便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例如,當我們在異地遇到來自台灣的陌生人時,可能會產生特別的親切感,這正是共同體意識的體現。

然而,即便族群可以透過共同體想像來建立認同,但當文化差異過於顯著、族群之間互相不了解時界線便會再次浮現。例如,在台灣,新住民的社會融合問題仍然存在,這是否意味著,雖然我們表面上朝向多元社會發展,但族群隔閡仍然根深蒂固?


族群的變動性:新的階級分化 vs. 傳統族群對立

在過去,台灣的族群問題大多圍繞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然而,這樣的族群分界顯然已不適用於當代台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觀察到,現今台灣的社會分化不再僅僅以族群為主,而是開始與經濟、階級、城鄉差距等因素交錯。例如:

  1. 城鄉差異與階級影響
    在大都市成長的年輕一代,對於「本省 vs. 外省」的族群對立較無感,反而更關心經濟與生活成本問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買不起房」的焦慮遠比族群認同來得強烈,這代表台灣的社會矛盾已經開始轉變方向。
  2. 新住民與移工的加入
    現今台灣的「族群問題」已經不只是傳統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間的對立,而是包含了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與移工。當這些新族群在台灣社會中佔比逐漸增加,他們是否會像過去的族群一樣,發展出獨立的文化認同?或者,台灣社會能夠包容他們,讓他們成為多元社會的一部分?
  3. 文化認同與政治動員
    過去的族群動員方式,例如透過政治或媒體來強化「族群認同」,是否仍然有效?還是年輕世代已經轉向其他更具共鳴的議題,例如環保、性別平權、社會正義等?如果族群認同已經不再是影響選舉或社會運動的主要因素,那麼台灣未來的族群想像會如何發展?

這些變化顯示,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重新定義,族群問題已不再只是歷史遺留的問題,而是持續演變中的社會議題


多元文化的崛起與挑戰

作者認為,當一個國家擁有多元族群時,過度高舉民族主義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

例如,美國曾經推動「民族大熔爐」的概念,試圖讓各族群完全融合,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政策反而忽視了少數族群的文化需求,因此「多元文化主義」才逐漸興起,強調互相尊重與包容。

在台灣,族群衝突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確實較為微小,但這真的代表台灣已經真正成為多元社會?書中作者提到,台灣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雖然在數量上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但仍然面臨來自大眾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即使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改變,但文化上的隔閡仍然存在。例如:

  1. 新住民的語言與文化適應
    台灣的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新住民語言,但這是否足夠?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於東南亞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對新住民存在刻板印象。語言與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單靠教育政策真的能真正理解,還是需要更深層的社會對話?
  2. 國際局勢與族群認同的變化
    近年來,台灣的國際處境也影響了族群認同。例如,當中國與台灣關係緊張時,某些人會強調「台灣人」的認同,而這是否也會影響到在台的外籍人士或新住民的身分認同?他們是否能夠認同「台灣」這個國家,而不僅僅是來台工作的移工?
  3. 族群 vs. 公民社會
    如果台灣希望發展成真正的多元社會,是否應該減少「族群」的分類,而是更強調「公民身分」?也就是說,與其關注你是哪個族群,不如強調你是「台灣社會的一員」,這是否是一種更理想的方向?

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的族群未來仍然充滿挑戰,即使我們逐步走向多元社會,但族群界線是否真的能夠消弭,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結論:族群認同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台灣社會的族群發展,從過去的省籍認同到今日的新住民與多元文化挑戰,顯示出族群認同並非靜態,而是不斷演變的過程。雖然我們已經逐步從「族群對立」走向「多元社會」,但仍然存在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例如文化理解的落差、媒體的刻板印象、新住民的社會融合等。

真正的多元社會,並不是單純地「讓所有人共存」,而是要讓每個族群都能在這個社會中找到歸屬感與公平的發展機會。台灣的多元文化發展,仍然是一個進行中的過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族群的界線不再成為分裂,而是成為理解彼此的契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0會員
45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10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4/07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2025/03/30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進入社會之後,閱讀變得更重要,作者分享了自己經歷以及對閱讀的看法,並提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進入社會之後,閱讀變得更重要,作者分享了自己經歷以及對閱讀的看法,並提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的方法。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例如你對歷史很有興趣,就該買些歷史書去讀,讀到需要觸類旁通,才去翻其他書籍。 不過一般人也不要覺得這很專業,像筆者還沒確認自己的興趣前,人文社會學科的書幾乎無所不買,慢慢累積後,有些書就比較少買,興趣終究會堆出一些專業,之後圍繞著想要知道的範圍即可。
Thumbnail
例如你對歷史很有興趣,就該買些歷史書去讀,讀到需要觸類旁通,才去翻其他書籍。 不過一般人也不要覺得這很專業,像筆者還沒確認自己的興趣前,人文社會學科的書幾乎無所不買,慢慢累積後,有些書就比較少買,興趣終究會堆出一些專業,之後圍繞著想要知道的範圍即可。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閱讀對個人成長和學習有著巨大的幫助,從生疏到熟練,閱讀帶給我們的收穫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閱讀讓我們能從每一本書、每一次閱讀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驗,讓我們未知的已知變多。
Thumbnail
閱讀對個人成長和學習有著巨大的幫助,從生疏到熟練,閱讀帶給我們的收穫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閱讀讓我們能從每一本書、每一次閱讀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驗,讓我們未知的已知變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