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重拾幾年前研究所時期曾閱讀的書籍,竟然帶來了全新的收穫,挺開心的。當年,這些理論與討論對我來說顯得艱澀難懂,甚至缺乏共鳴,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然而,經過這些年的閱讀累積,對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理解力或許有所提升,這次再讀,竟然能夠體會當年不曾理解的觀點。這也讓我真的了解,知識的吸收與消化,或許並非單靠當下的學習,而是需要透過時間、經驗與持續的閱讀,才能真正內化。
族群認同的變遷與多元社會的挑戰:從歷史到當代台灣
在前一篇閱讀文章中,整理出台灣族群的形成與歷史發展,及族群想像如何影響社會認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一書則進一步讓人思考,族群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社會與政治環境而發展的動態概念。那這本《社會學與台灣社會》書中第七章對族群的定義近似於 Anthony Smith 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的原生理論,認為族群是建立在共同文化、起源、宗教信仰以及共享歷史記憶與神話之上的。
在 20 世紀以前,身分認同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隨著家庭、地域、文化背景逐漸形成。
然而,當我們談論台灣的族群發展時,問題並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記憶如何影響現在,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真正的「多元社會」?
族群對立是否會隨著時間淡化,還是會因為某些社會與政治動員而再次浮現?這些問題讓人思考,台灣是否能夠真正走向族群共存與融合,還是族群界線將永遠存在?
族群認同的發展:從單一族群到多元社會
作者指出,族群認同的發展,往往與「民族概念」相互影響。
在傳統社會,族群認同是以家庭、部落、氏族為基礎的,但當社會發展出更廣泛的互動與交流時,文化差異成為區隔族群的關鍵,而要突破這種區隔,「民族概念」便顯得不可或缺。
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對於理解族群認同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即使不同族群的人並無血緣關係,但因為共享相同的歷史記憶、文化背景與信仰,便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例如,當我們在異地遇到來自台灣的陌生人時,可能會產生特別的親切感,這正是共同體意識的體現。
然而,即便族群可以透過共同體想像來建立認同,但當文化差異過於顯著、族群之間互相不了解時,界線便會再次浮現。例如,在台灣,新住民的社會融合問題仍然存在,這是否意味著,雖然我們表面上朝向多元社會發展,但族群隔閡仍然根深蒂固?
族群的變動性:新的階級分化 vs. 傳統族群對立
在過去,台灣的族群問題大多圍繞著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然而,這樣的族群分界顯然已不適用於當代台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觀察到,現今台灣的社會分化不再僅僅以族群為主,而是開始與經濟、階級、城鄉差距等因素交錯。例如:
- 城鄉差異與階級影響
在大都市成長的年輕一代,對於「本省 vs. 外省」的族群對立較無感,反而更關心經濟與生活成本問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買不起房」的焦慮遠比族群認同來得強烈,這代表台灣的社會矛盾已經開始轉變方向。 - 新住民與移工的加入
現今台灣的「族群問題」已經不只是傳統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間的對立,而是包含了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與移工。當這些新族群在台灣社會中佔比逐漸增加,他們是否會像過去的族群一樣,發展出獨立的文化認同?或者,台灣社會能夠包容他們,讓他們成為多元社會的一部分? - 文化認同與政治動員
過去的族群動員方式,例如透過政治或媒體來強化「族群認同」,是否仍然有效?還是年輕世代已經轉向其他更具共鳴的議題,例如環保、性別平權、社會正義等?如果族群認同已經不再是影響選舉或社會運動的主要因素,那麼台灣未來的族群想像會如何發展?
這些變化顯示,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重新定義,族群問題已不再只是歷史遺留的問題,而是持續演變中的社會議題。
多元文化的崛起與挑戰
作者認為,當一個國家擁有多元族群時,過度高舉民族主義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
例如,美國曾經推動「民族大熔爐」的概念,試圖讓各族群完全融合,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政策反而忽視了少數族群的文化需求,因此「多元文化主義」才逐漸興起,強調互相尊重與包容。
在台灣,族群衝突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確實較為微小,但這真的代表台灣已經真正成為多元社會?書中作者提到,台灣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雖然在數量上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但仍然面臨來自大眾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即使台灣的族群界線正在改變,但文化上的隔閡仍然存在。例如:
- 新住民的語言與文化適應
台灣的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新住民語言,但這是否足夠?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於東南亞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對新住民存在刻板印象。語言與文化的融合需要時間,單靠教育政策真的能真正理解,還是需要更深層的社會對話? - 國際局勢與族群認同的變化
近年來,台灣的國際處境也影響了族群認同。例如,當中國與台灣關係緊張時,某些人會強調「台灣人」的認同,而這是否也會影響到在台的外籍人士或新住民的身分認同?他們是否能夠認同「台灣」這個國家,而不僅僅是來台工作的移工? - 族群 vs. 公民社會
如果台灣希望發展成真正的多元社會,是否應該減少「族群」的分類,而是更強調「公民身分」?也就是說,與其關注你是哪個族群,不如強調你是「台灣社會的一員」,這是否是一種更理想的方向?
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的族群未來仍然充滿挑戰,即使我們逐步走向多元社會,但族群界線是否真的能夠消弭,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課題。
結論:族群認同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台灣社會的族群發展,從過去的省籍認同到今日的新住民與多元文化挑戰,顯示出族群認同並非靜態,而是不斷演變的過程。雖然我們已經逐步從「族群對立」走向「多元社會」,但仍然存在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例如文化理解的落差、媒體的刻板印象、新住民的社會融合等。
真正的多元社會,並不是單純地「讓所有人共存」,而是要讓每個族群都能在這個社會中找到歸屬感與公平的發展機會。台灣的多元文化發展,仍然是一個進行中的過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族群的界線不再成為分裂,而是成為理解彼此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