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Listen,不只是理解別人,更是認識自己

共情Listen,不只是理解別人,更是認識自己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剛剛,是不是沒有聽我說完?」

會議室裡,靜得只剩下冷氣運轉的聲音。

小慧盯著對面剛插話的主管,語氣裡帶著壓抑不住的委屈。

主管抬頭,愣了一下,笑笑地說:「我有聽啊,只是想補充。」 「可是……我話還沒說完。」 小慧低下頭,緩緩呼了一口氣。

那一刻,她的心裡像一顆洩了氣的氣球,不是爆掉,而是慢慢扁下去,酸酸的、不大聲,但很不舒服。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經歷這種瞬間——


話沒說完就被打斷、努力沒被看見、期待落了空。 然後,我們很快在心裡浮現一句話: 「他根本不理解我。」

但,有沒有可能,對方不是不在乎,而是也被他的壓力牽著走?

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也常在無意中忽略別人,忙著演自己腦中的劇場?


共情(Empathy)不是一種表面同理,而是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看見別人的難處,也會看見自己平常沒察覺的情緒和盲點。

raw-image

為什麼共情,能讓我們同時理解別人、認識自己?

1. 我們都活在「內心小劇場」裡


職場裡最常見的情緒誤會,是把「發生的事」等同於「自己的解讀」。

同事一個表情、一句話,我們就自動腦補出一齣大戲。

  • 主管打斷發言——「他覺得我沒價值。」
  • 客戶說「再考慮看看」——「是不是覺得我不夠專業?」
  • 會議中有人沈默——「他根本不支持我!」


但事實可能只是:

主管只是時間壓力大; 客戶需要內部確認流程; 同事只是當下還沒想法。

當我們不練習共情,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劇場牽著走,把每個表情和語氣都解讀成針對自己。

而當你停下來,問一句:「他這麼做,是不是有別的原因?」

就像在腦袋裡按下暫停鍵,燈光暗了,布幕落下,你才看見,舞台後面有更多的故事,並不是只有你主角的一齣戲。



2. 我們在回應別人時,也會撞見自己


有一次,小敏安慰焦慮的同事:「別太嚴格要求自己,你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

話說出口那一刻,她頓了一下——這句話,她從來沒有對自己說過。 她才發現,自己總是逼自己再好一點、再多做一點,從來沒有好好承認過自己的努力。


共情是回聲洞。

你用什麼語氣回應別人,會折射出你平時怎麼對待自己。 當你對別人說出溫柔、體諒的話,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渴望被這樣對待。 這一刻,不只是理解別人,更是認識自己。



在對話中,如何用「LISTEN」修練共情,照見自己?


這裡有一個好用的方法:

L.I.S.T.E.N 六步驟,讓你在傾聽別人的同時,也幫助自己練習自我覺察。


L – Listen(無條件積極聆聽)


放下手機、放下「等著反駁」的念頭,
專注在對方說的每一個字,還有那些沒說出口的停頓和語氣。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沈默,是「我不知道怎麼說」;

一個微妙的嘆氣,是「我好像很累了」。



I – Interpret(漢隆剃刀原則,不過度猜測)


別急著腦補故事情節。

他皺眉,不一定是在質疑你;
可能只是昨晚睡不好、午餐吃太飽、或同時在煩別的事。

記得問一句:「剛剛皺眉,是不是有什麼擔憂?」
比在心裡寫10集職場宮鬥劇有效多了。



S – Separate(分清楚事實與解讀)


在心裡(或紙上)寫下:

  • 事實:主管打斷我。
  • 我的解讀:他不重視我。
  • 其他可能性:他想控制流程、他壓力大、他性格急躁。
    當你開始這樣分離出來,你就不會被情緒綁架,而是站在舞台旁邊,看清整個劇情走向。

T – Talkback(回聲式回應)


說出「我聽到你說……,是不是……」這樣的話。

不只是證明「我有在聽」, 更是一面鏡子,幫助對方聽見自己的心聲。 有時候,對方在聽你回應的時候,也才真正發現他自己在乎的是什麼。



E – Empathize(接住情緒,不急解決)


當對方說:「我真的覺得壓力好大。」

不要急著說「別想太多」或「會過去的」。 先說:「我感覺得出來,你真的很累。」 這句話,像一杯溫熱的薑茶,讓對方心裡暖一暖,再慢慢有力氣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N – Needs(理解背後的需求)


最後,別忘了問:「你最需要什麼?我可以怎麼幫你?」

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陪伴、理解,或者只是一句「我懂你」。 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慢慢學會問自己: 「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結語|當你用心聆聽,你也會更懂自己


小慧後來鼓起勇氣,走到主管面前說:「主管,剛剛我有點失落,因為我希望能完整表達。但我理解你的時間壓力,下次能不能讓我先講完,再請你補充?」

主管一愣,點頭笑說:「好,你提醒得很好,我也會注意。」

那一刻,小慧感覺心裡鬆了一塊。

不是因為主管變溫柔了,而是因為—— 她開始懂得怎麼理解別人,同時,也開始用更溫和的方式理解自己。


共情Listen,不只是理解別人,更是認識自己。

它是一面鏡子,
讓你在看見別人時,也看到自己;
在接住別人情緒時,也接住自己;
在問別人「你需要什麼」時,也學會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抱怨「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不妨試著問問:
「他可能經歷了什麼?」
「我,是不是也可以再多理解一點?」
「如果換作是我,我會怎麼希望被對待?」


當你這樣練習,你會發現:
世界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人心,其實也沒有那麼難懂。

你在傾聽他人的同時,也慢慢成為一個更溫柔、更有力量的人。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4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當變革來臨,你是選擇掙扎,還是找到適應的節奏?這篇文章用學騎腳踏車的比喻,告訴你如何面對變革焦慮——先晃一下是正常的,但只要你進入「生產性失衡區」,學會逐步適應,就能找到新的平衡。從敏捷開發到職場變革,重點不是避免變化,而是學習駕馭變化。當你掌握變革節奏,變動就不再可怕,而是讓你更強大的機會!
改變無所不在,但你可以選擇「被改變」還是「駕馭改變」!當客戶需求改來改去、老闆策略一天一變,你要如何應對?這篇文章用 C.H.A.N.G.E. 模型解析變革三大階段,教你在高壓混亂時穩住心態,在調整適應中找到學習節奏,最終讓改變成為你的成長推進器!與其抗拒變化,不如學會駕馭變化,讓變革為你所用!
改變就像剛換手機,剛開始滿腦子問號(迷茫),接著嫌棄新介面很難用(抗拒),然後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變笨了(焦慮)。但當你慢慢摸索(試錯),某天突然發現「咦?其實不錯用!」(成長),最後甚至離不開它(內化)。本文帶你理解改變的六個歷程,並提供六個實用心法,讓你面對改變時不再害怕,而是能穩穩走下去。
職場中,常常感覺自己在不停忙碌,但卻像是迷失在無止境的「責任感」中。這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地被SPREAD陷阱困住:自我懷疑讓你猶豫,完美主義讓你拖延,過去執念讓你無法走出舒適圈,未來焦慮和分心讓你低效工作。學會識別這些干擾性思考,能幫助你真正回到重點,專注高效地完成該做的事。
「你的熱情是什麼?」——這問題比問「晚餐吃什麼」還難!😵‍💫 別擔心,熱情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系統化探索的。這篇文章用 LOGICS 六步驟,帶你拆解迷茫,找出真正讓你願意投入的事物。不用再困在「到底該往哪走」的焦慮裡,跟著這套方法,逐步測試、調整,你會發現自己的熱情比想像中更有邏輯!🔥
信任崩塌往往悄無聲息,但四大「EGOS」破口卻是罪魁禍首。自我中心讓人無法理解他人,認知落差使大家誤解彼此,資訊不透明讓信任變得模糊,而自我欺騙則讓人逃避責任。要讓團隊重回正軌,我們需要坦誠面對問題、開放心態、並且確認彼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牢固的信任。
當變革來臨,你是選擇掙扎,還是找到適應的節奏?這篇文章用學騎腳踏車的比喻,告訴你如何面對變革焦慮——先晃一下是正常的,但只要你進入「生產性失衡區」,學會逐步適應,就能找到新的平衡。從敏捷開發到職場變革,重點不是避免變化,而是學習駕馭變化。當你掌握變革節奏,變動就不再可怕,而是讓你更強大的機會!
改變無所不在,但你可以選擇「被改變」還是「駕馭改變」!當客戶需求改來改去、老闆策略一天一變,你要如何應對?這篇文章用 C.H.A.N.G.E. 模型解析變革三大階段,教你在高壓混亂時穩住心態,在調整適應中找到學習節奏,最終讓改變成為你的成長推進器!與其抗拒變化,不如學會駕馭變化,讓變革為你所用!
改變就像剛換手機,剛開始滿腦子問號(迷茫),接著嫌棄新介面很難用(抗拒),然後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變笨了(焦慮)。但當你慢慢摸索(試錯),某天突然發現「咦?其實不錯用!」(成長),最後甚至離不開它(內化)。本文帶你理解改變的六個歷程,並提供六個實用心法,讓你面對改變時不再害怕,而是能穩穩走下去。
職場中,常常感覺自己在不停忙碌,但卻像是迷失在無止境的「責任感」中。這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地被SPREAD陷阱困住:自我懷疑讓你猶豫,完美主義讓你拖延,過去執念讓你無法走出舒適圈,未來焦慮和分心讓你低效工作。學會識別這些干擾性思考,能幫助你真正回到重點,專注高效地完成該做的事。
「你的熱情是什麼?」——這問題比問「晚餐吃什麼」還難!😵‍💫 別擔心,熱情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系統化探索的。這篇文章用 LOGICS 六步驟,帶你拆解迷茫,找出真正讓你願意投入的事物。不用再困在「到底該往哪走」的焦慮裡,跟著這套方法,逐步測試、調整,你會發現自己的熱情比想像中更有邏輯!🔥
信任崩塌往往悄無聲息,但四大「EGOS」破口卻是罪魁禍首。自我中心讓人無法理解他人,認知落差使大家誤解彼此,資訊不透明讓信任變得模糊,而自我欺騙則讓人逃避責任。要讓團隊重回正軌,我們需要坦誠面對問題、開放心態、並且確認彼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牢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