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認右派的人,往往會把多數人劃歸到左派;自認左派的人,也會把多數人劃歸到右派。
左右派的劃分早已失去政治分析的實質意義,只變成一種劃分敵我、煽動對立的話術。
傳統上,人們常把左派當作進步派,而右派則視為保守派。二十世紀時,共產主義看起來是比自由主義更為進步,所以就被歸類為左派;但結果是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陷入落後貧窮、人類被當資源來「科學管理」、成千上萬人不正常死亡。隨著蘇聯垮台,社會主義逐漸被拋棄,反而是自由主義成為了引領進步的道路。
二十一世紀初,因為全球化備受挑戰,出現了被稱為極右翼的民粹主義路線,媒體也常將其和二戰的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作連結。此時,自由主義似乎也被重新詮釋為進步左派的代表,而中國特色共產主義,又不知道要往左擺還是往右擺。
英國的歷史YouTuber,Dark Age Theorist,受到MBTI人格分析的啟發,發展這套新的定義政治風格定位模型,從四個維度來刻劃政治分類學:

互動(Interation):這個指標顯示你如何對待他人,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t)還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t)。傾向個人主義的人,通常以個人特質來評斷他人,堅守個人權利和自由,強調獨立思考和行動的重要性;而偏好集體主義者,則是透過社會標籤來判斷個體,認為服從集體秩序、遵循主流價值觀和風向行事,相信集體智慧比個人判斷更可靠。
關注(Focus):此指標反映你關注的範疇,是涉及私領域(Private)還是公領域(Public)。若著重私領域,你關心的是個人與周遭的直接利益,主張局部制度的改良和市場自下而上的調節;而若聚焦公領域,則願意投入影響廣泛、關懷陌生人和弱勢族群的社會改革,政治目標的野心大也影響深遠。
主體(Agency):這一項說明你如何看待政治結果的歸屬,是內生的(Intrinsic)還是外生的(Extrinsic)。主張內生觀點的人,認為政治結果主要成事在己,會被成功人士激勵而追求相似的成果,視自由為重要價值;持外生觀點者,則認為不公平的權力和財富分配是成功的阻礙,所謂成功是以不公平的手段獲得,應該要分享給其他人來實現平等,視平等為重要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內生和外生,都是承認社會本身不平等,也不涉及這不平等是否合理,只是說他們在面對政治衝突時,會傾向透過自己解決,還是透過他人解決。
信仰(Belief):最後一指標檢驗你對自身政治信念的堅定程度,是含糊的(Ambiguous)還是確信的(Certain)。信念含糊的人,會覺得這世界有多元真理,不同的意見各有其理由和角度,主張透過公平、善意、有序的對話,來彼此妥協出共識;確信其信念的人,會覺得自認的道路才是唯一真理,那些反對者不是笨就是壞,甚至為了達成政治目的,可以接受極端手段。
這樣既重新檢視了傳統左右派的劃分問題,又提供了一種多維度、較為細緻的政治風格定位方式,供人們在面對復雜的政治衝突時找到屬於自己的立場與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