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議題總是離我們很近,卻又好像很遠——我曾經也是這樣想的。
在高一的某堂課上,老師問:「如果你要選一個SDGs目標努力改善,你會選哪個?」
我盯著那17個五顏六色的圖標,看著「教育、氣候、經濟平等」等耳熟能詳的關鍵字,卻浮現一種奇妙的無力感。
十年前人們也在說「宣導」、「回收」、「教育」,而十年後我們還在講一樣的話。問題卻沒真的少過。我不禁問自己:我們真的有在解決問題嗎?
那時,家人提到一個名詞——「社會企業」。這似乎是一種結合商業效率與社會使命的夢幻組合。我心動了。

🍫 巧克力?還是社會運動?
查資料時,我遇到了一家來自荷蘭的公司——Tony’s Chocolonely。他們的口號是打造「100% 無奴隸巧克力」,明確拒絕童工與剝削,致力於改變可可供應鏈的結構性不公。這樣的企業,照理說應該是社會企業的模範生吧?但我在他們的《Annual FAIR Report》裡看到一句話,讓我整個愣住:
“We’re a company (not a social enterprise – this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明明有社會使命、公益行動,為什麼他們要刻意撇清「社會企業」的稱號?這個矛盾,成為我整段學習歷程的起點。
從 Tony’s Chocolonely 看三種矛盾
在年度報告中反覆強調:「我們不是社會企業(這點很重要)」。他們為什麼這麼在意撇清這個稱號?我提出三種可能,也是我後來理解「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的三個矛盾。
❶ 國際差異太大:定義與制度根本不同
社會企業在每個國家的定義都不同。
在英國,有社區利益公司(CIC);在德國,有有限責任公益公司;而美國則常將社會企業視為非營利與營利混合模式。
Tony’s 是一家荷蘭企業。他們曾提及「BVm(社會企業法人型態草案)」,但那是尚未通過的草案。沒有明確法規,就沒有制度保障,也沒有統一標準。Tony’s 也無法在這種模糊框架下自我定位。
❝ 成為「社會企業」,在某些國家甚至沒有法律形式可以登記。 ❞
所以 Tony’s 選擇當「企業」,但實踐社會使命。
❷ 標籤成為包袱:理想反而被質疑
社會企業這個名詞,在部分社會中變得「政治正確」。只要你自稱是社會企業,就會被放大檢視:你有賺錢嗎?有拿政府補助嗎?有真的做到公益嗎?
Tony’s 不想讓這些檢視模糊他們的重點。他們更在意的,是:
“我們存在,是為了證明:利潤與公益可以共存。”
在沒有補助、沒有保護的市場中,他們靠著公平交易與品牌理念打開市場,而非社會企業的光環。
❸ 超越類別:與其歸類,不如重寫規則
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Tony’s 的選擇就像是一種「體制內改革」的策略:
- 他們不想靠補助過日子,而是讓一個「沒有奴隸的巧克力」真正賣得動
- 他們不怕市場競爭,而是用公平透明的供應鏈打敗剝削型企業
- 他們不是被動適應市場,而是用市場手段推翻市場邏輯
這讓我想起一段筆記裡寫下的話:
「真正的影響力,不是高舉理想,而是改變體制內的遊戲規則。」

從高一的我到高三的我:不是看懂知識,而是看懂自己怎麼變
「高一的我,看見一份理想;高三的我,理解理想背後的掙扎。」
我的學習歷程從 Tony’s Chocolonely 開始,但它真正改變的,是我看世界的方式。
🎯 不被標籤,而是成為改變
Tony’s 的選擇讓我看見另一種改革方式:不是靠口號或抗爭,而是在市場規則中實踐理想。
「我們不是社會企業,而是為了證明企業可以為善。」
這比任何法律身份都來得有力量。
🪞 最後的反思
這次的學習歷程讓我明白:
- 真正的變革,來自制度內的重塑
- 理想不是拋棄現實,而是深入理解現實後,依然選擇前進
- 學習,不只是學會寫一篇小論文,而是學會看見世界與自己
「你不必等到擁有力量才去改變世界。你可以用選擇,去影響力量怎麼被使用。」
**本篇為筆者學習學習心得,如有專業上的錯誤歡迎指正。(因為我也不知道去哪裡查證我的想法…)